□ 吕修军
连云港地处我国黄海前哨,其云台山山脉地势险要,“海陆锁钥”的区位优势,使得连云港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近代抵御外侮的前沿阵地。从明代抗倭到近代抗日,这片土地上的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谱写了一曲跨越600年的卫国史诗。
明代卫所烟墩构筑海防铁幕
14至16世纪,日本经历了南北朝分裂和战国时代的混乱,战败的南朝封建诸侯和割据的封建领主为了生存和利益,组织武士、浪人不断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抢劫骚扰,形成倭寇之患。这些日本浪人和武士从小就练武习艺,加之他们使用的倭刀锋利,战术机动灵活,因此作战能力十分强悍。
连云港与日本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仅有950公里,首当其冲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为加强沿海防御,明初朝廷在连云港地区设海州守御千户所与东海守御千户所。海州守御千户所又称西海所,治所在海州城内。东海守御千户所又称东海所,治所在废东海城(今南城街道)。卫所士兵为世袭军户,战时戍守、平时屯田。如任丘庄家营、庞家营等村落的形成,即源于永乐年间迁至连云港地区的卫所军人后裔。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保障了海防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明朝以卫所体系为根基,结合烟墩预警、水军机动与战术革新,构建了多层次防御网络。明嘉靖年间,连云港地区沿海设烟墩20余座,如赣榆的渎树浦、青口墩,东海县的博望墩等。这些烟墩高台以石砌墙体围护,顶部设燃烟孔洞,遇敌情则“昼燃烟、夜举火”,形成连绵的预警链条。烟墩与卫所、巡检司配合,构成了“烽燧—驿站—塘报”三级情报网。2015年考古发现,玉枕山烟墩遗址保存完整,其形制与戚继光《纪效新书》的“高五丈、围一丈五尺”标准相符。
对于敢上岸侵扰之倭寇,明朝军队多次予以痛击。洪武七年(1374),“(七月)甲戌,倭夷寇海州,百户何达率兵击之,斩二十四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赣榆倭流劫海州、沭阳、桃源(今宿迁市泗阳县)等处,至清河阻雨,徐邳官兵分道蹙之,歼于马头镇民家,斩首四十一级。”“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州堂鼓自鸣,后倭寇入境,州判王柱、千户吴继勋等败之。”透过地方志书上的这些记录,我们仿佛看到当年连云港军民杀倭保家的英勇场景。
如今,云台山中烟墩遗址的残垣、南城明代城墙的夯土,仍在诉说着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和寸海不让的民族气节。
清代炮台团练延续抗倭斗争
1633年日本江户幕府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出海贸易及建造大型船只,违者处死。此举直接切断了倭寇的人力来源,仅剩少数浪人,难成大势,中国沿海倭寇之患得到缓解,但依然有零星倭寇时不时扣边袭扰。
清初沿袭明代海防制度,保留卫所、巡检司及烟墩,作为海防预警节点使用。顺治四年(1647),清廷在明东海千户所设东海营。顺治十八年(1661)东海营因“裁海”政策被撤,后又于康熙十七年(1678)随着朝廷宣布解除海禁而复设。彼时,东海营有左、右两军,左军随游击驻守海州,右军驻守赣榆,两军相互策应,呈云台山后方的掎角之势。一旦发生警情,东海营的水军可有十只战船长驱出海,扬帆堵截,封固三百里的山海进出门户。
清朝晚期,朝政日趋腐败,日本窥探中华之心重新燃起。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廿一日,有两艘日本轮船,雇佣当地渔船二三十艘作为向导,在青口、鹰游门、灌河口等处测水。时任两江总督闻报后急调清江统领王心忠、黄守忠等各部及水师副将欧阳成松部,在青口、西墅、孙家山、大村、灌河口、墟沟、高公岛等处严密布防,并调提督冯子材至镇江,统率海州诸军,以防倭船入侵。冯子材三月二十八日到海州,查勘西墅、孙家山、响水口各炮台及柘汪、朱蓬、高公岛各海口。日舰得知海州有备,不复再来。
但是此时的清朝海防已经破败不堪。卫所兵制僵化,装备更新滞后,军民协作松散,防御漏洞百出。日本浪人多次勾结海盗频繁劫掠连云港沿海各地,清军因装备陈旧,仅能击退小股敌船。如今西连岛灯塔的残垣与墟沟防浪堤的基石,仍在诉说着那段“器不如人,志不可夺”的悲壮历史。
军民浴血书写抗日壮烈诗篇
历史进入民国,中国内忧外患更加严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愈加膨胀,魔爪逐渐向华北、华东地区延伸。连云港是中国沿海南北结合部、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的东起点,日军占领此地即可封锁黄海航道,威胁陇海铁路,进而切断中国东西部物资运输线,独特的战略地位让日军最终按捺不住其侵占野心。
1938年5月,日军强行登陆孙家山,当地守军奋起抵抗,连云港保卫战正式打响。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东北军667团团长万毅(开国中将)等率部主动出击。孙家山肉搏战中,我守军以刺刀战击退日军登陆部队;大桅尖争夺战中,我守军通过夜袭夺回制高点,让日军哀叹“吃尽苦头”。中共巡视员谷牧(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临危受命,在东北军112师建立工委,在新浦陇海公寓发展万毅入党,壮大革命队伍,积极组织抗日,使连云港保卫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当年守军在万寿山留下的“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等抗战石刻,如今仍在展示气壮山海的抗战风骨。
1939年3月,日军占领连云港,中国人民的抗争从未停息。1940年10月,黄克诚挥师东进,成功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发起青口战役,取得八路军东进滨海第一个大捷。1942年冬,115师教导2旅、57军独立旅、友军第111师以及海陵地方武装,成功运用罗荣桓“翻边战术”,联合发起海陵反“蚕食”战役,6天攻克16个据点,毙伤日伪200余人,俘虏伪军600余人,缴获长短枪540支、子弹2万余发。1943年10月,陈士榘、符竹庭指挥发起赣榆战役,取得了歼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以及20万斤粮食的重大胜利。
1942年间,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八路军115师指挥部转移到东海县西朱范村,罗荣桓、朱瑞、黎玉、陈光、肖华、陈士榘、谷牧等一大批领导同志在此长期居住。从这时起一直到抗战胜利,滨海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1942年4月,刘少奇来到这里,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推动山东实现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发展指引了方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连云港抗战终于赢得全面胜利。
连云港地区六百年波澜壮阔的抗倭(日)战争中,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陈升,海州人。征倭,率其徒五人力战,没于阵。通判范永官祠于东陬山,曰‘六勇庙’(该庙位于现连云区东陬山东坡,俗称大庙)。”道光二十四年(1844),海州附近海面海匪纵横,劫船越货,甚是猖獗。漕运总督下令海州营派兵围剿,秦怀扬率部乘水师兵舰在海州鹰游门遇海匪船只,将其一举击败。
九三大阅兵,青口十八勇士、演马庄战斗英雄连两面来自连云港英雄部队的战旗,光荣地走过天安门广场。1941年3月,在青口战斗中担任掩护任务的十八名战士,被敌人重兵围在火叉巷,他们英勇战斗,被俘后坚贞不屈,被誉为“青口十八勇士”。1944年7月初,海陵独立团奉命攻打大兴庄日伪据点,2连官兵在演马村与日军展开激烈白刃格斗,成功歼灭1个小队,被誉为“演马庄战斗英雄连”。
在连云港市西北部,矗立着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751座烈士坟墓,安葬着符竹庭、彭雄、田守尧等800余位烈士忠骨,9座大型纪念碑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这是我党领导兴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我军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园,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