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连法宣
“孙法官,我家准备放线,按调解协议确定地基范围,您来现场看一下?”8月5日上午9点,连云港海头法庭法官孙成志准时来到现场,原告张甲及村委干部正拿着皮尺、白线,准备放线。被告张乙笑道:“法官一来我们更放心了。”
一周前还因为一条窄巷而大动干戈甚至对簿公堂的两家人,在法院、镇政府、村委会的联动调解下重修旧好,不仅圆满化解了一场“巷战”,更让邻里间的温情重新流淌。
青瓦白墙的民居沿巷而建,邻里间“门对门、墙挨墙”的格局延续了几十年。张甲(叔)和张乙(侄)既是叔侄关系,更是多年的老街坊。
今年春天,张甲打算翻修老房,计划在原宅基地翻盖房屋,却在放线时遭到张乙的阻拦。张乙称:“当时因为老屋方位是斜的,我家建房在原有宅基地上往里让了60厘米,你家也得让60厘米,加上规划的巷子是60厘米,所以墙与墙之间要留下1.8米的距离。”张甲就急了:“我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房,你要我让1.8米,那得浪费多少空间,你说让了60厘米,你有证据证明吗?我建房手续齐全,你凭什么阻拦?”
一来二去,双方话不投机,张甲一气之下,今年7月以建房施工遭张乙阻挠,将一纸诉状递交法庭。立案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勘查,精准锁定双方诉争焦点。为避免双方矛盾进一步扩大,法官当即决定,依托融合法庭“贴近基层服务”的优势,启动“调解+多元联动”机制就地解纷,最大程度减少当事人奔波诉累。
调解伊始,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各说各理。经过分头做工作,一番“法理+情理”劝说,张乙的态度软了下来:“我也不想闹僵,也不是我欺负他,只是需要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我也有不对。”张甲挠了挠头,“我也是盖屋急了,说话冲,要不咱们各让一步?”
经过一下午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张甲确保巷子过道宽度在1.2米;张乙则承诺,今后张甲家施工期间,不再阻拦;村“两委”负责放线,确保按协议执行。协议达成后,张甲仍担心到时候出现变故,承办法官为此承诺到现场监督放线过程。
放线当日,张甲感慨道:“心平气和把话说开,总有解决的办法,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张乙也当即表示:“等您家新房盖起来,我家一定帮忙上梁!”
近年来,海头法庭依托辖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在4个辖区乡镇设立融合法庭,打破传统办案的空间局限与部门壁垒,法庭快速联动镇政府、镇社会治理中心、当地村委会等多方力量,组建针对性调解小组,针对邻里、土地等“乡土纠纷”,推行“上门问诊”“多方参与”“法理共情”等多种调解模式,力争将“矛盾化解在村头”,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多起类似纠纷。
乡村治理既要讲法度,更要讲温度。一条巷子的和解,换来几十年的邻里情,案结事了人和比一纸判决更有意义。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最美好的模样:法为骨,情为魂,一碗水端平的公正,加上推己及人的体谅,终能让“鸡犬相闻”的乡邻,重归“守望相助”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