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汇聚多元视野 谋划“向海图强”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14版:连云港观察·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吉凤竹 实习生 黄煦

近日,江苏省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座谈会暨第七届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连云港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关单位代表、企业代表等150余人参加。会上,专家学者聚焦“港联丝路 营商聚势”主题,围绕优化创新国际营商环境、国际枢纽海港双向开放、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人工智能、陆海统筹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为区域海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行动参考。

“建设海洋强国,核心要义在于发展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建设强大的海洋科技、构建完善的海洋治理体系、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更肩负着建设‘海上新江苏’的历史重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江苏拥有954公里的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世界级的港口集群、独一无二的江海联动优势等,为江苏向海图强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GDP比重达7.3%。但对标海洋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江苏海洋经济体量与经济大省地位尚有差距,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力、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区域海洋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仍面临瓶颈亟待突破。

与会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精准把脉、对症开方,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海洋蕴藏丰富的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系统化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海洋空间、创新海洋技术、培育海洋产业势在必行。”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表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传统海洋产业以自然资源开发与基础运输为核心,而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海洋产业融合新技术与绿色理念,是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海洋碳汇与蓝碳经济、深海矿产开发与载人深潜等未来海洋产业,则体现了未来海洋科技与国家战略能力,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气象发展规划》等文件陆续发布,国家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城市治理不能再靠‘人海战术’,人工智能是破题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磊表示,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首先要加大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打造覆盖海洋环境监测、航运管理、防灾减灾的智能感知网络;其次,推动开源开放平台建设,鼓励有组织科研与科学家自由探索形成合力,加速算法模型在海洋领域的场景落地;最后,要建立“人工智能+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校课程改革、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破解“懂技术不懂海洋、懂海洋不懂技术”的人才断层难题。

在海洋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复合型人才作为核心驱动力的作用愈发凸显。作为江苏唯一的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形成了以水产、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技术与工程等为核心的海洋学科群,致力建设高端海洋人才孵化器。“随着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大数据、蓝色碳汇等海洋产业快速迭代,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提升跨学科融合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搭建更多高水平、综合性、贴近产业前沿的实践平台。”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申欣提出,设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咨询委员会,快速将新技术、新标准、新业态融入课程,大力开发跨学科微专业、项目制课程。同时,深化与连云港港口集团、中船重工系企业、沿海大型水产企业等的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的联合培养和项目化实习模式。

拥抱海洋、联通世界,更需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江苏经济开放虽有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等成功实践,但仍面临规则对接不充分、服务业开放程度不足等挑战。”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建议,以“三个对标”推动突破: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海洋环保、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先行先试;对标产业发展需求,扩大航运服务、海洋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对标区域协同目标,建立跨区域海洋经济协调机制,推动长三角海洋产业标准互认、要素互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讨会上,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秦诗立分享了浙江的实践经验:“浙江成立海洋经济基金时,有人担心‘打水漂’,但实践证明,好机制能让‘蓝色资本’活起来。对比江苏与浙江海洋经济,江苏全产业链具有优势,未来发展值得期待。”秦诗立说,海洋经济发展涉及海湾经济、数字化融合、空间治理等多个维度,需注重开放、科技自主和产业自主。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就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从技术赋能到制度创新,从高校支撑到装备自主,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既立足江苏实际,又放眼全球视野,为“向海图强”之路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路径,为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