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芳 胡阳梅 吉凤竹 黄煦 邵琪雅 赵啸宇
2025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连云港处处洋溢着尊师重教的温情。作为点亮学子未来的“引航者”、支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教师群体以智慧与坚守深耕三尺讲台,用汗水浇灌成长,用责任托举希望,成为推动港城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核心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连云港多所学校,记录不同岗位教师的动人身影,他们默默耕耘,用坚守与付出托举万千家庭的期待,在平凡岗位书写着不凡的故事。
从“刚哥”到“刚大爷”,二十六载真心护花开
清晨6点50分,连云港市新海初级中学的教学楼浸染在淡金色的晨光里,九年级班主任刘刚已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的,只有物理书、实验器材、一支笔和一个水杯。简单,却厚重——正如他26年如一日的生活,平凡,却不凡。
51岁的刘刚,是该校班主任工作年限最长的教师。从教26年,他当了25年班主任,从学生们爱喊的“刚哥”变成了“刚大爷”。他的头发白了一些,可眼里的光一点没减。这个带着时光温度的称呼,藏着刘刚从“管理者”到“引路人”的教育蜕变。
1999年,老家山东的刘刚大学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站上连云港市海州高中初中部的讲台。那时的他,笔记本里写着“严师出高徒”,眼里带着年轻人的“征服欲”:“想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但几年后,这份“征服欲”就磨成了“等待心”。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开花。教育是努力耕耘,静候花开。我们不是在塑造工具,而是在唤醒灵魂。”他收集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与学生共勉,比如:“吃当下的苦,作未来的王”“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这些话语,成为许多九年级孩子学习的精神支柱。
有位江同学成绩曾卡在中游,总不自信:“再努力也没用。”刘刚不断给予鼓励,那些写在笔记本扉页的句子成了江同学的精神“火把”。最终,江同学考入新海高级中学奥赛班,报喜时声音发颤:“老师,我自己都不敢信!”刘刚笑道:“你收获的不只是通知书,更是优秀的学习品质,是敢拼的劲儿。”
刘刚的办公柜里锁着一面锦旗,背后藏着他和陆同学的故事。刚接手班级时,陆同学上课顶撞老师,是出了名的“刺头”。一次激烈争执后的第二天,陆同学因手术住院,刘刚提着水果和鲜花出现在病房。“我刚跟您吵架,您怎么还来?”女孩问。“你是我的学生,生病我自然心疼。”这句简单的话,让陆同学泪流满面,从此改变了态度。
为了公平起见,刘刚自创“公式法排座位”,让学生凭每次考试的成绩自己选座。这样一来,班级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学习氛围也愈发浓厚。
26年来,他带过不少“难接手”的班级,靠的就是“拿真心换真心”。每接新班,刘刚都会在开学前进行电话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结构、身体状况甚至“逆鳞”。他提倡“三方面两两将心比心”——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彼此理解、共同成长。
今年开学前的教师培训上,他以《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铸师魂》为题分享经验,提到最多的词是“责任”与“信念”。他的班训“知识和技能只是前进的动力,良知和道德才是人生的方向”,贴在每个教室的后墙上,也刻在学生心里。
他说,班主任是“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岗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成绩的提升、性格的养成、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一张节日小卡片……都让他感到幸福。更让他欣慰的是,那些曾经调皮、迷茫甚至被放弃的孩子,最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且仍不忘回来看望他。
28年坚守,为农村孩子打开广阔天地
清晨六点半,灌云县图河镇的七道沟益海小学校门口,一道熟悉的身影已伫立许久——李燕披着件薄外套,迎接早早来到学校的学生。“这里和城市学校不一样,70%都是留守儿童,很多老人种地前,就把孩子送来学校,我们要照顾好他们。”
伴随着教室里响起的琅琅早读声,李燕的一天正式开启。这是她28年乡村教学生涯里,最寻常不过的清晨,却藏着她日复一日的坚守。
今年48岁的李燕,1997年从师范毕业,便把根扎在了乡村教育的土壤里。这些年,她辗转过多所村小,脚步却从未踏出图河镇。如今在七道沟益海小学,她身兼数职,既要教四年级语文,还要承担道法、音乐、美术课程。一周14节正课排得满满当当。“农村学校老师少,每个人都得顶好几个人用。”李燕笑着说,自己吃住都在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可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眼睛亮晶晶的模样,她心里就像被温水泡过,满是知足。
“乡村教育固然要注重知识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心智教育。”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成了李燕心头最放不下的牵挂。曾经有个唇腭裂的学生因为自卑常破坏公物,李燕一次次家访谈心,陪孩子画画、读书,帮孩子找回自信;她曾用1元硬币奖励一个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多年后才知,那枚硬币被孩子一直珍藏在盒子里。
教学之外,李燕还是学校文娱活动的“总策划”。每年“六一”儿童节,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忙活,30多个节目,从舞蹈编排到歌曲教唱,她手把手带着孩子练。为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她组织开展书法、舞蹈等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游学。这些努力,有时会遭遇家长的不理解。有学生的奶奶担心游学不安全,追到大巴车旁阻拦;有家长不愿给孩子买演出服,觉得“浪费钱”。李燕从不气馁,一次次上门沟通,用孩子的笑容和进步慢慢打动家长。
看着校园里奔跑嬉闹的孩子,李燕满脸笑意。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坚守让农村孩子也能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让知识与温暖在乡野间传递。
以赛促学,为学生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
“我将把从这次大赛中汲取的新知识、新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日前,刚带领学生参加完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的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李隽笑着说,“这个比赛,我和学生们准备了近一年,很累但很有意义。这次获得商贸赛道(高职组)的银奖,下次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个台阶。”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李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先后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赛项三等奖、2024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商务数据分析赛项一等奖、2025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商务数据分析赛项一等奖等。“技能大赛就是学生技能的练兵场,比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本领的过程。通过参赛,学生可以学到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和前沿知识,实现全方位成长。”李隽说,“我们鼓励更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比赛中提升专业技能,明晰职业发展方向。”
赛场之外,李隽踊跃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她深耕高职教育26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其主讲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这门课中,她以实战调研为核心,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参与。学生以小组形式组建项目团队,模拟调研公司的实际运作方式,布置作业如同下达企业任务,至学期结束时,各团队需提交一份专业调研报告。“与真实业务接轨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一过程帮助他们系统掌握了调研的整体流程。”李隽说,“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由我主编,并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开发。同时,为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调研人才需求的变化,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李隽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线下课堂则聚焦于重难点解析、调研课题指导与实践技能训练。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作为老师,唯有我们自身持续深耕教学、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为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李隽坦言,“我们也积极推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为学生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
用爱与专业,点亮特殊孩子的未来
“老师新年快乐!”“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我最近上班啦,工资也还不错,谢谢老师的悉心教导。”……在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坚守了34年的胡维萍老师,每每收到毕业学子们发来的这些信息,总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她深知,这些简单文字背后的“不简单”,从心底里为这些孩子的成长感到骄傲。
每天清晨六点半起,胡维萍便开始照料孩子们的生活,直至深夜孩子们入睡,她还会再去宿舍巡视一遍,方能安心。对于那些初次离家、生活无法自理的年幼盲童和聋童,她便是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像母亲一样,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分辨衣服的正反、如何系鞋带、如何将被子叠放整齐……“这群孩子更敏感、更脆弱,我更要多陪伴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就像家人一样。有啥事,第一时间就能找到老师,给他们安全感。”胡维萍说。夏天为孩子驱蚊、冬天帮睡梦中蹬开被子的孩子重新盖好被子、和孩子们聊家常、帮孩子们剪指甲……胡维萍的关怀如春雨般细密无声,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
“作为特教中心的一名生活老师,我做的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很普通。看到孩子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会一项项新技能,我倍感欣慰。”胡维萍笑着说,眼神里满是温柔,“这些孩子就像需要精心呵护的幼苗,我们用爱与耐心慢慢浇灌,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很幸福。”
1991年,胡维萍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推开了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大门,从此开启了她为之奉献大半辈子的事业。如今,青丝已染上秋霜,她将自己最灿烂的青春和最深沉的关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这群需要更多呵护的孩子。
在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还有一群像胡维萍这样的守护者,用爱与专业点亮这群特殊孩子的未来。如今,越来越多的特殊孩子步入大学殿堂,走上就业岗位,在爱的滋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