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18:20,《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四集《太湖清波 水乡常州》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全国人民共同见证常州治水焕新生态底色、绿色转型撬动共富密码的崛起之路。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央视与生态环境部推出的20集大型系列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选取全国20个城市拍摄制作,常州市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央视聚焦、重磅制作、全省唯一,常州何以脱颖而出?常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作为全国人口较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GDP之城,常州既赢得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好势头,也探索了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互融共促的好路径。
“两山”理念照亮前进征程
“一斛水中半斛鱼,日出斗金夜斗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长荡湖,如今洋溢着“鱼虾追彩云、白鹭亲芦苇”的蓬勃生机。
金坛柚山村位于长荡湖之滨,村党委书记蒋燕峰对这里的景色赞不绝口:“围网养殖从高峰时占据约一半湖面,到2017年最后一圈网围拆除;从2018年结束金坛域外调水历史,到黑天鹅宝宝自然孵化成功,我一路见证了长荡湖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长荡湖水质均为Ⅴ类水。常州自2009年起相继启动了长荡湖、滆湖生态综合治理,通过排口排查、控源截污、湿地修复、面源治理等措施,逐步实现河畅水清湖美岸绿。
好生态引来好产业,好风景带来好前景。依托环长荡湖地区建设的华罗庚科学城等高能级创新载体拔地而起,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落地布局,谱写了高质量融合发展新篇章。
长荡湖之变,既是生态面貌之变,也是发展方式之变,其根源是“两山”理念引领的思想观念之变。站在时间的坐标系回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俗易懂却重若千钧的10个字,究竟怎样改变了常州?
一束光芒,照亮生态与经济协同的发展逻辑。天宁区郑陆镇查家湾因历史开挖矿山从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蝶变为“常州后花园”。“生态绿了,产业活了!”村民们从“矿工”转型为“梨农”,做大做强焦溪翠冠梨特色产业,走出了“果旅融合”生态旅游之路,每年村里卖出梨200余万斤,产值超过1200万元,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游玩,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迸发。
一个目标,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千百年来,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给常州带来富庶繁华,近代以来两岸更是厂房如织、烟囱林立。如今,一条“运河水环”又拉满绿色张力,群众记忆中的母亲河回来了。油罐公园、“玫瑰车站”、运河五号……一个个文旅新地标让运河边的工业遗存迸发全新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复苏的运河中找到生动注脚。
一条道路,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奔赴。金坛以入选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建设试点为契机,投资24.75亿元,实施8大类工程、16个重点项目,形成了由“源(茅山)—廊道(平原河网)—汇(长荡湖)”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可转换生态产品价值约14亿元。用山水造景,金坛推动农文康体旅深度融合,培育茅山“八重道养”业态体系,打造东方盐湖城、花谷奇缘等爆款产品,实现“风景美”向“钱景美”蝶变。茅山旅游度假区实现接待游客人数节节高攀,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一种规律,顺应则能万物生长、顺畅运转、动态平衡。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让洮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荡湖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底栖动物物种数从10种增长到23种,增幅130%;较清洁的物种如春蜓、大螯蜚、钩虾等逐步出现。长江常州段绿色转型,江豚逐浪,珍稀鱼类重现身影。“鸟中仙女”仙八色鸫、“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鸟类,纷纷安家落户。自然规律为经济活动划定不可逾越的生态边界,唯有尊重规律、敬畏自然方能实现长远发展。
绿色转型激荡澎湃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春风化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到常州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
看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人心,产业转型升级,沿江岸线整治,“十年禁渔”落地见效,长江重现一江碧水。退捕上岸的渔民常态化巡江,成为长江的守护者。累计投入超100亿元,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全部“清零”,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全省第1。
看运河——黄金水道生态重生。凭借天然的水运条件,近代民族工业在常州兴起,运河两岸成为众多制造行业选址的理想之地。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大运河曾一度沦为“生态重灾区”。面对生态与文化保护、产业转型的多重危机,常州毅然踏上了绿色蝶变之路,关停高污染企业,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与管网,引入生态修复技术,让运河常州段重焕生机。今天,清澈而宽阔的运河水面,已成为水上运动爱好者的天堂。这条曾见证工业繁华的古老河道,因生态治理重现生机,继续为常州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看太湖——太湖是长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守护它,不仅映照着常州的生态自觉,更关系到常州生态环境的未来。常州位于太湖西北岸,境内三条主要河流汇入太湖,守护一池清水,责任重大。从蓝藻打捞到电镀园区废水集中处理,从长荡湖“退圩还湖”到长江岸线化工企业关停,常州以一系列有力举措,筑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截至2024年,太湖蓝藻暴发面积减少63%,为2008年以来最低值,连续两年未发生湖泛,湖体透明度明显提升,太湖正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
“始于治理、终于转型”,常州谋划实施“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聚焦电镀、铸造、涂料、印染等4个行业和玻璃钢、汽摩配、干燥设备、灯具、地板等5个特色产业集群,明确三年完成企业整治提升6000家以上、腾退土地空间1万亩以上、低效用地再开发10万亩。
点土成金,“空间补偿”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新北区以沿江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为抓手,创新性地提出以“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易地使用”为路径的“空间补偿”机制,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目前,已有755亩的化工腾退用地验收,置换指标已用于绿色高端项目。常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了以中简科技、新创碳谷等为代表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合全药业、吉恩医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集群,奋力打造“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产业地标,并成功获批“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通过现场验收,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江河湖水的焕新容颜,到点土成金、腾笼换鸟的转化,再到新质生产力的势不可挡,常州正以多元姿态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在践行“两山”理念的浪潮中奏响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
生态红利厚植民生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两山”理念正以鲜活的方式融入群众生活,让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
幸福是什么?对于常州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人在画中游”。常州观鸟爱好者群体“常州自然观察团”发布《长荡湖湿地鸟类观察》独立报告,200多名成员用观察和影像数据记录一座城市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变化,他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河道泛起清波,两岸草木葱茏,长荡湖从“生产型”湖泊转型为“生态型”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鸟类“理想家园”。
幸福是什么?对农民来说,是“粮食大丰收”。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依托良好天然种植环境,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和品牌塑造之路,通过创办综合社,集体经营土地3800亩,打造黄金村软米产业链,将“一粒米”裂变衍生出有机软米、彩色稻米、米乳饮料等近20项产品,“黄金村软米”品牌获国家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目前全村近92%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积极投身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有效实现了“人人都参与、个个都受益”。
幸福是什么?对在外的青年游子来说,是“回乡有机遇”。“溧阳1号公路”,把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全部串联,累计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塘马村合作社通过流转50亩村民闲置土地开辟“我家自留地”,每年创收300多万元;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以村民闲置农房入股经营乡村旅游,每户社员年均分红超4.5万元;天目湖镇竹塘村沿线村民借助道路兴旅契机,在种植蔬果的基础上,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
幸福是什么?对企业家来说,是“创新不止步”。生态治理重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整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见板率迅速攀升,“新能源看常州”全面打响。新能源产业、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数字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两山”理念如同一粒种子,在龙城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些触手可及、真切可感的成果,既是“两山”理念的实践深化,也是对一切工作落脚于民生的深刻诠释,每一滴水、每一片绿意,都将成为滋养幸福的源泉。 高瑾 范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