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凝心聚力,绘就“产改”多彩画卷
日期:09-10
机床轰鸣的车间里,劳模工匠俯身传技破解生产难题;南京工运史展的展柜前,职工驻足聆听先辈奋斗故事;温馨整洁的职工食堂内,热气腾腾的饭菜驱散工作疲惫……行走在南京,处处能感受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带来的活力——南京,作为全省产改全面试点城市,以市总工会为牵头单位,以“引领聚魂、本职聚能、共享聚心”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南京特色的产改之路。
打卡红色工运文脉
大思政课很“入心”
“站在南京市总工会成立地江南贡院明远楼前,仿佛能看到先辈们为工人权益奔走的身影,这让我更珍惜当下的工作,也懂得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近日,东华公司工会职工高大为在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线路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南京深挖本地工运历史资源,打造“一条红线贯南北·因地制宜创新质”学习体验线路与线上VR展馆,让职工在行走中感悟初心。“截至目前,这条线路已接待职工超30万人次,成了思政引领的‘金字招牌’。”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创新推出“南京工人大思政课”品牌,以“宣讲+文艺”“宣讲+志愿服务”“宣讲+红色寻访”等鲜活形式,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开展活动。劳模工匠宣讲团打磨思政与劳动教育课程,深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班组”工程,推动思政融入日常。
破解581个技术难题
技术帮扶很“用心”
“多亏了戎宏斌老师指导,不仅帮我们解决了设备运维难题,还解读了光伏发电政策。”南京乾鑫电器负责人提到的“戎宏斌”,是南京“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中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的一员。
如何将劳模精神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南京给出的答案是“本职聚能”——去年,市总工会组建市、区、企业三级“1+13+N”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数据显示,全年共有706人次劳模工匠参与服务,帮助289家企业解决技术问题581个,培训职工9297人次。尤其在产业链协同中,“链主”企业主动帮助上下游配套企业降本增效,为中小微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关键力量。
为打通技能普惠“最后一公里”,市总工会还以“就近、实用、精准”为核心,打造“宁工尚学·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利用职工碎片化时间实现“家门口学习”。
职工食堂暖胃又暖心
权益保障很“贴心”
“中午吃完饭能报名美妆课,还不用交学费,太方便了!”在白下高新科技园“宁工享·职工食堂”,几位年轻职工正商量着报名技能培训。今年1月,“宁工享·职工食堂”建设入选南京市政府2025年民生实事,全年计划建设50家,既解决职工“吃饭难”,又融合工会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文体活动、技能培训。
“以‘共享聚心’提升职工幸福感。”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工享·工匠工坊”集市作为市总工会品牌工作,自去年4月开市以来,已举办六期主题活动,“我们也常走进‘宁工享·职工食堂’——推动工匠精神从‘生产线’走向‘生活圈’。”
职工权益保障同样不含糊。今年7月,T3出行率先达成全网平台网约车司机算法和劳动保障集体协议,8名司机代表现场签约。“我们的诉求能表达、被听见、被采纳,今后工作更有干劲!”来自华中地区的司机代表说。
展望未来,南京市将以实际行动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激励广大产业工人以技能成就梦想,以匠心铸就未来,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张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