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赢得来之不易的和平。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南京理工大学由党创办、为国而生,“强大国防、繁荣祖国”是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长期以来,学校深入开展党史校史学习,挖掘党史中的校史资源,上好国防教育大课堂,不断强化国防观念,激发奋斗动力,凝聚起强国强军的信心决心。
薪火相传:以“军工魂”厚植“国防情”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校始终坚守建校使命,“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
守牢军工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学校由1953年党中央创建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办学72年来,开创“新中国第一”系列科学成就,培养输送大批可靠顶用的拔尖创新人才,被誉为“兵器技术人才摇篮”和“国防科技创新基地”。近年来,学校成立全国高校首家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研究院,推动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直面新时代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搭建军地协同桥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创新探索。
彰显国防特色,筑牢思想根基。学校将国防教育与科技实践深度融合,立足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发源地,在江阴校区打造“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按照“1+1+4”布局建设,设置1个精神传承教育课堂、1个综合实践教学课堂、4个技术实践教学课堂。基地整体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同类型规模最大的室内展馆。通过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理论与实景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走近“大国重器”。全校教师“同讲一门课”,讲授南理工人科技报国、人才强国的贡献和作为。
提升育人成色,打造教育品牌。学校发起成立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形成红色文化、青春榜样等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打造《兵器中国》国防通识教育课,通过“全方位教”和“沉浸式学”,增强课堂讲授权威性和感染力。师生通过挖掘校史编排剧本,共演红色话剧《号声嘹亮》,打造原创话剧《献身》,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防现代化建设,每年超七成毕业生投身国防和工信事业。
认知解锁:以“铸重器”驱动“育英才”
国无防不立、善教得民心。南理工依托兵器博物馆,让国之重器成体系“走进”国防教育课堂。学校博物馆珍藏火炮、轻武器等各类兵器6000余件,是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专业性最强的兵器博物馆,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讲深科技强军战略意义。学校以馆内陈列的珍贵武器装备作为切入点,以天安门广场历次大型阅兵为主线,引导学生认知我国武器装备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从追赶先进到引领潮流的历程,直观感受国防科技对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关键支撑,深刻理解“国无防不立”的真谛。让同学深刻领悟,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的历史逻辑,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讲透人民兵工精神。挖掘馆藏资源,开发沉浸式教学案例,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防科技辉煌成就,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军工发展史,聚焦“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优良传统。以史为鉴,让学生感悟“国之重器”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情怀,矢志在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武器装备现代化,以及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兵器科技新跨越中贡献更大力量。
讲活“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追求。“中国火炸药之王”王泽山院士用6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专攻一事、深耕一处,建立了引领世界前沿的发射装药学,促进我国发射药和装药技术由跟跑向领跑转变,让我国从火炸药大国向强国迈进。学校组建王泽山院士先进事迹宣讲团,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脉。
场景赋能:以“学党史”砥砺“强国志”
赓续红色血脉,铸魂时代新人。学校聚焦党史中的校史,将学百年党史、知红色校史、育时代新人贯通,构建校园“军工十景”,形成一条串联校风碑、孔从洲像、止戈园等校园景观的红色主题学习线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微教育活动品牌。
立足特色校本文化,以“更大力度”挖掘育人功能。学校深挖深研红色资源,融入校本元素。自2020年启动以来,先后推出“校园军工文化十景”“图说党史中的校史”“我眼中的南理工校风”“青年师生话传承”“牢记勉励勇向前”五季共三十五讲,获评工信部部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工信部部属高校思政工作百佳案例、江苏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等省部级荣誉。
对标学生喜闻乐见,以“更高标准”创建精品项目。创新采用“实地场景+实物史料”形式,以“短、精、快”为特色,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与国防教育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国防思政教育由静态向动态、由古板向鲜活的转变,做到“接地气”“冒热气”,得到校内外师生和社会媒体广泛好评。
聚焦队伍融合共振,以“更强引领”打造育人合力。学校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构建“思政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优秀学子”的“多元主体”宣讲队伍,打造学科涵盖广、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协同效果明显的队伍建设格局,形成“聚是一团火”的思政教育合力,持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朱建飞(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