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筑新巢,“工业重镇”迈向“幸福家园”
日期:09-08
□ 本报记者 王丽华
近日,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公布2025年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共建名单,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成功入选,成为该项行动首批入选街道之一。这不仅是对燕子矶多年来基层治理创新的认可,也将在共建中为燕子矶导入新资源,推动社区治理与服务迈向更高水平。
“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旨在通过汇聚公益项目、动员社会多元力量、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探索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与载体,通过一系列治理创新实践共建项目,全面提升城乡社区的服务水平与居民幸福感。
本次入选首批共建街道名单的燕子矶街道,前身是南京的工业重镇,曾集聚404家工业企业。经过壮士断腕般的转型改造,如今已焕新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滨江新城。辖区内存有老旧厂居、商品房小区与安置房社区交织的复杂格局,治理主体多元、协同难度大。近年来,燕子矶街道以党建引领构建起“幕燕行知”治理体系,打出多元共治、全龄服务和数智赋能“三张牌”,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转型社区的治理之路。
第一张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破解“小马拉大车”。燕子矶整合资源,与区检察院、高校、企业等多家单位结对共建,推动治理力量下沉。“解忧杂货铺”就是结对共建的生动实践。这里不卖商品,只提供“解忧”服务:检察官、律师担任“大掌柜”,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做“店小二”,负责倾听和调解。开办三年多来,已成功化解邻里纠纷近60起,开展法治宣传40余场,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暖心调解站”。
同时,街道创新打造“燕子集”主题市集,融入便民服务、文化体验、政策宣讲等内容,每月巡回各个社区,不仅激活了社区经济,更成为连接邻里的“温馨会客厅”。
第二张牌,以人为本、精细服务,构建全龄友好家园。针对老龄化程度高、服务需求多元的特点,打造“栖彩食堂”“栖彩守护”“暖心家园”等一系列服务品牌,形成覆盖全域、精准响应的高质量服务体系。“栖彩食堂”为老人提供优惠餐食和送餐上门服务,并根据健康状况定制个性化套餐;“栖彩守护”对独居和空巢老人开展定期探访与应急救助,2023年以来已成功处置多起紧急事件,守护老人安全;“暖心家园”关注失独老人,切实回应生活照料、心理疏导、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提升老人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目前,全街道已建成5家养老机构、22个居家养老站点和21家银发餐厅,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
教育上,已经形成46所学校矩阵,涵盖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等20所已建校和26所规划校,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教育链;医疗康养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燕子矶分院按三甲标准建设,与13个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分级诊疗网络,进一步筑牢民生保障基底。
第三张牌是智慧治理、数据赋能,打造高效安心社区。在祥和雅苑小区,智能梯阻系统、高空抛物监测、烟火感知装置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这里是祥和雅苑社区打造的高效运转的“社区数治微站”。智能设备信息全部接入街道“一网统管”平台。一旦有电动车进电梯、电动车违停堵塞、消防隐患等情况发生,系统自动识别并即时推送预警,社区人员快速响应,实现“未到现场、先知先判”。
街道还打造“燕子矶大脑”数据平台,整合城管、民政、应急等多部门资源,实现跨系统数据实时交互与动态分析。在8.5公里长江岸线布设智能感知设备,构建智慧防汛系统,显著提升灾害响应和处置效率。
“推进社区建设,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的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燕子矶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文刚表示,下一步,燕子矶街道将以“幸福家园”共建行动为契机,持续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驱动全域共治,深化“社区能人档案库”等机制,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努力让居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治理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