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雨经宣
UV打印机规律的吞吐声和激光雕刻机迸发的嗞嗞电流声,从雨花经开区管委会301办公室传出。残障人士王某认真检查刚成型的企业LOGO图案,转身将其烫印在白色文化衫上,“今天第11件了。”
由三楼会议室改造的临时工坊内,十余名身有残疾的工友正专注地将浮雕UV贴标按压在距陶瓷杯底4厘米处。工坊负责人哈玉婷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指导矫正手法。
就在上个月,残障人士王某和袁某成为雨花经开区残疾人工坊的首批签约员工。每天朝九晚五,中午食堂管饭,4650元的月收入,让曾经四处打零工的两人,第一次有了正式职工的安全感。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全龄友好活力中心区”建设为引领,雨花台区近年聚焦老、幼、青、残的迫切需求,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作为全省唯一兼具民生职能的省级开发区,雨花经开区格外关心、关注辖区576名残疾人。
“过去政府帮扶以资金补贴为主,主要解决生存问题。”雨花经开区管委会分管民政工作负责人指出,园区也曾尝试开展简单手工劳动,但微薄的收入和不稳定的单源,无法满足他们渴望多挣钱并融入社会的强烈意愿。“兼顾每个人的能力潜力,进一步开发岗位、开展培训,不光要让他们活着,更要活得有滋有味。”
授人以渔的创新探索就此迈开步伐。今年5月,雨花经开区推出“残疾人工坊”项目,投入专项资金购置UV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烫画机等设备,将两间办公室改造为临时工作间,构建起残疾人专属生产线。目前已有14名残疾工友在此从事来物加工制作,形成杯具标识烫印、文具激光雕刻、衣物个性定制等核心业务。
与此同时,雨花经开区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合作,将具备驱蚊、安神等功效的中药材转化为文创原料,由工友自主创作中药冰箱贴、车载香薰片、中药象棋等产品。在此基础上,园区培育“大胜”“天保”“天后”三大文创品牌,将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强化岗位挖潜、服务支撑、培训赋能和权益保障,既要解决有没有岗位的问题,又要解决适不适合、稳不稳定的问题。雨花经开区的这一实践恰与文件形成共振。
政企协同支持“春天的事业”。区民政局定向采购文创产品、区残联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区红十字会为其捐赠彩色旗帜机设备。而在弘阳市场经营多年的潘志发夫妻俩,不光以成本价供应玻璃杯等原材料,更发挥渠道优势为其对接企业定制订单。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完成11笔订单,实现营收近30万元。
在成功运营“残疾人工坊”的基础上,雨花经开区即将启动更具前瞻性的助残项目——在弘阳市场开设商坊和技坊。其中商坊作为产品展示和销售窗口,技坊则在线上和线下开展UV打印、激光雕刻等实操教学,通过“前店后厂”形式实现就业生态闭环。首家商坊计划于本月启动试运营。
雨花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说,“残疾人工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可持续地解决残疾人就业“最后一步”难题,更重塑了社会对残障人士劳动价值的认知。“在这里,创意是核心竞争力,他们展现的是市场价值而非特殊身份。期待有了职业能力的残疾人,未来能逐步过渡到正常企业就业,成为自立自强的‘全职高手’。”
得知自己设计、粘贴的第一枚中药冰箱贴有了买家,残障人士沈某激动地哭了。因出门不便,园区建议她居家制作,并承诺“做多少收多少”。“十几块钱的收入,是我看得见的尊严。”沈某干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