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公益交换”换出幸福感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19版:苏州观察·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陈悦勤

蒲公英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郭艳芳没想到,参加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公益交换”项目,居然还有意外之喜。不久前,在街道的牵线搭桥下,她们顺利对接上了景山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进入评审阶段。

蒲公英的前身是白马涧社区的一支志愿者团队,重组成立社会组织后,开始尝试走出白马涧社区承接更多项目,但面临着缺资源、缺项目等现实难题。

转机发生在5个月前。今年4月,枫桥街道发出了“公益交换”招募令,号召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益服务或者资源,置换免费的办公场地以及资源对接、孵化培育、项目督导等专业支持。

一看需求对口、专业对口,郭艳芳带着服务菜单,就加入了“公益交换”的队伍,没承想项目资源这么快就找上门来。“尽管项目资金不多,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积累好口碑,才能引来更多资源。”郭艳芳说。

包括蒲公英在内,共有6家社会组织参与了枫桥街道首批“公益交换”项目。他们置换的办公场地,就在位于东浜新苑南区36幢的枫桥街道社工站。

跟着郭艳芳走入其间,只见这方现代化的办公空间里,办公区、会议室等一应俱全,社工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公用大厅的展示栏里错落有致地挂着社区服务活动剪影,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

郭艳芳对这里的活动如数家珍:每月一次的联席会最为热闹,各家组织的社工会坐下来一起聊项目进展,商量解决棘手难题。不定期开展的各类社工培训、手工坊、茶话会等,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资源共享更加顺畅。

“对我们来说,这场‘公益交换’换得物超所值,看得见的是场地、培训,看不见的还有各类资源。”郭艳芳说,社工站每月初都会让入驻组织提交服务计划,并将这些服务列成“菜单”,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社区、基金会和机构单位等。“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潜在的项目,更了解当下社区的现实需求。”

站在街道的角度看,“公益交换”也为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枫桥街道承载着超20万居民,基层治理事务面广量大,光靠社区远远不够。虽然枫桥街道近年来通过培育自治组织和志愿团队,充分调动起了居民自治力量,但心理健康关怀、司法调解等这些专业的事情,还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通过‘公益交换’,我们既为社会组织链接了资源,又把更多专业的社工力量下沉到基层。”枫桥街道社管科科长李娟说,为了保障服务实打实落到社区,街道还为“公益交换”设置了退出机制,如果社会组织超过2个月未开展活动,就会被强制清退。

为老年人举办智能手机科普讲座;请来交警为青少年科普交通安全知识;开展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手牵手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程雪梅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这个月的服务计划。在这场“公益交换”中,程雪梅梳理出了10多项服务项目。

截至目前,枫桥街道已通过“公益交换”项目,把18场公益活动送到10个社区,服务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关怀、安全知识普及、亲子关系促进、认知障碍预防等,惠及650余人次,更好满足了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这是一次皆大欢喜的多方共赢。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得到了所需的项目资源、成长经验、沟通平台,加速了“自我造血”的进程;对于街道来说,盘活了资源,壮大了治理力量;对于百姓来说,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专业服务。一场“公益交换”,换出了更多幸福感。

枫桥街道的创新探索从未停步。“基层治理要精细化、专业化,社会组织是一股必不可少的力量。当前,越来越多社会组织正在快速发展,在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些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不强,一旦失去扶持就难以维系。”枫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卢颖兰说,要让社会组织长久良性发展,还得帮助他们走向“自我造血”。

明德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是枫桥街道推动社会组织从“政府输血”走向“自我造血”的成功案例。成立7年,明德司法的团队从8人发展到50人,业务范围从枫桥街道延伸至全省乃至浙江、广东等地。

在负责人张欣欣看来,明德司法之所以能实现“自我造血”,关键离不开精准定位和专业能力。从定位来看,明德司法的服务范围非常明确,集中在司法调解、社区矫正、精神康复等精、专、难的细分领域,这让后续的资源链接有了明确方向;再看专业力量,明德司法的社工持证率达70%,其中有2名高级社工、13名研究生,团队还积极参与了省、市的相关试点和地方标准研究,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品牌效应,为团队走向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有了成功案例,枫桥街道正在积极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往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上走,通过项目管理、实务技能、财务管理、外出学习等各类培训,帮助社会组织找准服务定位、扩大品牌效应,把发展之路越拓越宽。

眼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正在行动起来,探索“造血”新路子。枫桥街道新枫景志愿服务队由1100多名新苏州人组成,7年来常态参与反诈宣传、矛盾化解、护校护学等公益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万小时。最近,团队负责人王燕燕正谋划转型。“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王燕燕说,团队计划针对年龄较大、不易出行的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但这需要志愿者具备更强的专业知识,我们也正在鼓励更多成员通过参与培训提高专业水准,更好地服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