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雷
走进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这里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件文物,都在低声诉说芦苇荡中的烽火岁月。
在“军民团结,坚持奋斗”篇章,有一面墙上挂有27张个人肖像照,他们是“江抗”部队西撤时,留在沙家浜养伤的部分战士。
照片下方的展示柜中,一个黑色皮质公文包格外显眼,表面有岁月留下的褶皱与纹理,上端配有矩形金属锁扣,左下角金色细线烫印的标识清晰可见。一旁的标签清晰标注着它的身份信息:“江抗”后方医院的医生盛立。捐赠者:汤俊。
关于盛立的记载,纪念馆内十分有限。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研究院江振多方查阅资料发现,盛立生于1916年10月,原名盛士林,上海奉贤区邬桥镇(现为庄行镇)叶家村人,中共党员。1929年在上海科学仪器印刷厂当学徒,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触进步思想。在1939年4月,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介绍,他赴苏南茅山参加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8旅53团卫生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做过江苏省卫生厅厅长。
在江振指引下,记者在纪念馆看到由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8月25日签发的任命书,上面写着“任命盛立为江苏省卫生厅厅长”。任命书的底部,还有两行手写的字,经仔细辨认,内容大概为,“在之前二三年由吕炳奎为厅长,当时我为党组书记兼副厅长,在我要求下让位书记工作给炳奎统一领导”。
那盛立何时到的沙家浜?当年发生了哪些故事?什么时候去世的?汤俊又是谁?什么时候捐赠的文物?这些信息在纪念馆并未记载。随后,记者带着问题联系常熟党史专家沈秋农。在采访前的线上沟通中,沈秋农回应称,“了解不多,到我家聊吧,到时查资料方便”,这一回答让记者顿时心凉了半截。
来到沈秋农书房,一进屋便看到桌上摆了一本泛黄的旧书,走近后发现书名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卫生工作回忆录(1939年5月—1945年9月)》。记者大喜,“这不正是盛立所在部队,时间段也恰好吻合!”
“盛立在1939年来过常熟两次。”沈秋农指了指桌上的书说道,第一次是当年1月,受组织安排,和张贤一同来到常熟创建民抗,成立卫生所;第二次则是5月,新四军老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苏南东路敌占区战斗。彼时已经加入新四军的盛立再次来到常熟。当主力部队西撤时,他留在沙家浜照顾伤病员。
记者打开这本回忆录,第一篇文章便是盛立撰写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卫生工作回顾》。据《工作回顾》记载,江抗后方医院是由常熟民抗卫生所和新四军老六团部分卫生人员合并而来。
众所周知,江抗后方医院是一所行踪不定的特殊医院。一旦遭遇敌情,渔船便迅速载着伤病员与医护人员隐匿于芦苇荡中。“所谓后方医院,实际上在沦陷区,是无后方作战,完全没有武装掩护。”沈秋农解释,因此药品是紧俏物。
当时的棉球、敷料、绷带是用棉花、土纱布、粗白布放在锅里用水加食碱煮沸晒干制成;疥疮的硫磺膏靠自己调制;猪油和白蜡熔化混合代替凡士林;治肺结核病没有特效药品,那就把鸡蛋、鸭蛋壳烘干碾成粉代替钙片;甚至从病号身上换下有脓血的棉花球、绷带,还要洗净晒干,放在农家蒸笼里煮沸消毒后再用……盛立在文章中写道,“日、伪、顽层层封锁、整个部队处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我们的困难是很大的。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是解决药材来源的重要渠道。”
《工作回顾》还描述,盛立和医护人员们倍加珍惜从外地采购来的珍贵药材,想方设法避开敌人的搜查。有的用木箱装好药材埋进土里,外面伪装成一座坟墓,或把药材装入空棺材里埋入地下;有的依靠群众把药品分散在柴堆里、夹墙里;还有的用船装上药材在偏僻的河道、芦荡里隐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江抗”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当年9月,日伪军对江阴、无锡、常熟地区进行“清乡”。因形势恶化,后方医院不得已由一个医务人员带三四个伤员,到隐蔽的村庄埋伏。《工作回顾》记录,上海女工诸云娟刚到部队十多天,就带五六名伤员单独行动,既要负责治疗、烧饭,还要依靠群众日夜观察敌情确保伤员安全。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在组织有力反击后,奉命北渡长江,奔赴苏北抗日。这些医护人员与群众紧密相连、共同抗敌的动人故事,后来被浓缩进京剧《沙家浜》中。
当记者问到谁是“汤俊”时,沈秋农直摇头,随后又热情地说道,“我来帮你联系任院长,他曾经是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院长,还是常熟籍英烈任天石的侄子,应该清楚。”
“汤阿姨是盛立的妻子,几年前已离世。2019年,她委托我将一件文物、一件毛衣、转业证以及任命书捐赠给纪念馆。”任华轶回忆,盛立去世前曾和他约定三事,其中两件事是去常熟祭扫任天石烈士墓和回一次沙家浜。“因老人突然发病离世未能如愿,这至今都是我的遗憾!”为此,任华轶动员汤俊将盛立生前的部分物品捐赠给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以了却盛立生前遗愿。
医生群体虽然不像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这么出名,但也是一支不可磨灭的革命力量。“如果说伤病员是留在地方上的革命火种,那么医护人员群体便是保护火种的第一责任人。”沈秋农认为,医护人员群体的故事再次印证了“红医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救死扶伤,还激励着新时代的医护工作者,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义无反顾,用汗水和热血诠释着“红医精神”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