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德国人杨新太仓续写音乐梦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18版:苏州观察·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 徐 衡

8月23日21时,当音乐会渐入尾声,太仓青年合唱团与柏林HXOS“声音”混声合唱团共同演唱《In stiller Nacht(寂静的夜)》和《太仓的路》。在一众黑发黑眼的太仓青年当中,一张金发蓝眼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杨新,太仓一家德企的总经理。当跨越国界的和声响起,他再次站上了阔别二十几年的合唱舞台,在太仓续写自己的“音乐梦”。

“一边是我的德国‘老乡’,一边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切实感受到了中德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和默契。”他说,他在家乡的青年合唱团唱了将近10年,现在又加入了太仓的合唱团,属于在“第二故乡”续写了自己的“音乐梦”。

这位地地道道的德国人,却“中国味”十足。喜欢喝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吹得一管好笛子……如果不是蓝眼睛、高鼻梁的外表,很难想象他是一个老外。在他的办公室柜子里,放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叶,以及琳琅满目的紫砂壶。足以见得,他对中国茶文化的热爱。

他与中国的缘分,也是从一包绿茶开始。1994年,风和日丽的一天,杨新走进柏林一家友谊商店,买了包绿茶,自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当时的杨新并不知道中国,也不知道绿茶产自这遥远的国度。

“我当时只知道茶叶来自东方,我想来看看。于是我就打开地图,发现中国的版图很大,地方大代表着工作机会多,于是我选择了来中国。”回忆起当时这朴素的缘由,杨新忍俊不禁,“我到现在都很佩服自己,十七八岁的年纪,就有如此独到而长远的眼光。”

大学期间,杨新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一步步到中国留学、工作。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来了后就再也不想离开了。这25年里,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太仓。2005年,他离开北京,在太仓找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份工作。后来,他去宁波工作了几年,机缘巧合又再次回到太仓,一直到现在。

音乐是杨新调节繁忙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他总是说:“语言会让你有‘沟不通’的时候,但音乐不会。”杨新提到,他刚来太仓的时候,就被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所吸引,并拜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顾奎明为师。

最近,他的生活有了变动——加入太仓青年合唱团,与家乡的合唱团一起登台表演。在紧张的排练期内,杨新一边熟悉表演歌曲,一边充当太仓青年合唱团的“德语老师”。由于加入时间较晚,杨新空余时间总是循环播放表演歌曲,尽快赶上排练进度。《太仓的路》是一首中文歌曲,节奏偏快,咬字发音较难,杨新需要反复练习适应。

“杨新的乐感、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都比较专业,所以他很快融入了我们团。尤其是他给我们讲解了这次演唱的德语歌的背景,让我们对这首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加透彻。”宁梓成是男高音的声部长,他和杨新都属于二声部。排练时,他们经常交流音高、音准和强弱的细节处理。

当正式演出的舞台灯光洒在中德两个合唱团成员的脸上,当歌词“夜晚的风温柔地为我带来了声音”和“我走在车水马龙的上海路,道旁是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共同回荡在太仓大剧院的每个角落。这场联袂演出不仅是杨新的圆梦之旅,也是中德文化交流的一次生动实践。

演出落幕,然而生活仍在继续。杨新表示,过几天他要前往宜兴,打算购置一套紫砂壶,以此庆贺自己加入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