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美娟 朱滢
“将来惟一的幸福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生活上……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乎自己有所得,而在乎为别人服务。”这是一封家书,也可视为遗嘱。它的作者,是被黄炎培誉为“当代荆轲”的民族英雄——陈三才。80多年前,这位沪上“冰箱大王”因密谋刺杀汉奸汪精卫未遂被捕,英勇就义。
9月2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昆山抗战史料展暨全国著名抗日英烈陈三才专题图片展”在昆山市档案馆开展。
在红灰交织的展厅内,珍贵档案与历史图片层层铺展,既回溯了昆山军民共御外侮的壮烈岁月,更让“当代荆轲”陈三才的传奇人生与英雄气节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作为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昆山的红色档案资源厚重而鲜活:从1926年昆山第一个党组织建立,到1949年昆山解放后的建设发展,再到上世纪80年代“昆山之路”的开拓创新,每一份档案都记录着城市的成长与精神的传承。近年来,昆山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红色档案资源保护,积极探索多元化开发利用路径,让沉睡的“故纸堆”成为滋养人心的“精神富矿”。
建立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是昆山保护开发红色档案资源的第一步。2025年,昆山市档案馆全面梳理摸排馆藏红色档案资料,并面向全市红色主题展馆定向征集,建成红色档案三级类目专题数据库,共有数据一万余条,涵盖文书、照片、视频、音频、实物、图书、报纸等7大载体形式。红色档案资料专题数据库的建成推动了红色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深化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发档案数字文化产品,是昆山在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利用上的重要措施。这几年,昆山征集汇编《昆山红色革命故事》并同步制成101篇有声读物,拍摄制作17集《红色档案说》系列微视频与25集《档案说昆山》系列微纪录片,以影像叙事串联起昆山的革命历程与城市变迁,既助力新老市民深化城市认同,更走进中小学成为思政素材,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红色种子。2024年,《档案说昆山》系列微纪录片被中国档案学会评为年度档案文化建设优秀案例。
在此基础上,昆山市档案馆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展播,推动红色档案走出“深闺”,将相关音视频嵌入展厅与史志馆,方便观众收看;同时通过广播与融媒体平台同步传播,让红色档案走出库房、走近群众。
如果说档案影像化打开了档案传播的新窗口,那么“档案+情景剧”则进一步拓展了叙事边界。这几年,昆山档案馆通过先后举办“昆山红色革命故事讲述大赛”、开展“档案里的红色故事进机关”等活动,以真实档案为蓝本,改编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敬时代英雄 做薪火传人》《大国脊梁之钱七虎院士》等演讲剧目,以及《不忘初心——穿越时空的对话》情景剧。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题材覆盖广,兼具时代感与昆山特色。
“鸭绿江水依旧滔滔,后来人们,有机会再去我们战斗过的地方看看,请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初心,历史的长河会记住每一位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牺牲的英雄!”5月20日,“档案里的红色故事进机关”首场活动中,档案馆工作人员通过自编自演情景剧《不忘初心——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革命先辈们进行了一场“特殊”对话,见证了烽火年代革命先辈们舍生取义、奋斗牺牲的家国情怀,激发了报效祖国、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情景剧的串联演绎,让档案故事变得可听可看、可感可触,收获众多“粉丝”。昆山市住建局基层党员江承隆感慨:“太燃了!用演讲、朗诵、情景剧等创新方式,让我们穿越时空,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的信仰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档案+Citywalk”模式为档案开发利用开创了沉浸式新场景。昆山市档案馆以档案资源活化利用为核心,在推动成立“史志馆联盟”中,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陆家陶一球纪念馆、周达明烈士纪念馆等13个红色阵地纳入联盟体系,并每年发布昆山市史志馆联盟行动计划,每年对包括红色阵地在内的各联盟单位开展集中宣传推介,每年组织不同社会群体进行免费集中观展。目前,联盟已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举办父亲节专场、香港同胞专场、大学生专场、新昆山人专场等13场集中观展活动,让参与者在行走中触摸档案里的红色记忆,在参观中感悟昆山的红色基因。
今年开学前夕,15组新昆山人家庭在昆山市档案馆组织下,踏上“昆山探寻之旅”。他们走进历史文化档案陈列展、中共昆嘉青中心县委纪念馆,系统了解昆山红色热土上血与火的抗战岁月。孩子们认真聆听历史,家长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色基因也在亲子互动中悄然传承。
昆山市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朱建忠表示,红色档案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火炬。未来,昆山将持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实践,不断深化红色档案资政育人的独特价值,让宝贵的红色资源在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创意利用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