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公共环境设计中的美育元素
日期:09-05
□ 侯长志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共环境作为最直接、最广泛的美育载体,能通过建筑、景观、艺术装置等载体潜移默化地传达美的价值,持续影响公众审美感知与体验,进而培养并提升公众审美素养。深入挖掘公共环境设计中的思政元素、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可以使公共环境更好地承载起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滋养心灵的重要时代使命,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以美立德,用思政元素培根铸魂
美具有滋养心灵、涵育品格的力量,既塑造人性之善,也启迪行为之正。将新时代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当今社会,公共环境设计不再仅仅追求空间美学,而是逐渐成为引导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将思政元素贯穿公共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全空间、全链条,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接受思想熏陶、感悟精神力量的重要阵地,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具体实践中,可在公共环境中设置公共文化主题公园、英雄纪念雕像、革命历史文化墙等设施,以视觉化、艺术化的设计方式呈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青岛五四广场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螺旋上升的结构象征着五四运动中青年们奋勇向前的精神;哈尔滨的红色地标“靖宇公园”,其中杨靖宇将军的塑像矗立在纪念广场中央,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
以美启智,用文化元素凝心聚力
地方文化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民俗传统与集体认同,赋予城市独特的气质与生命力。若公共环境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文化辨识度与情感温度,将在无形中削弱大众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此背景下,将地方元素融入公共环境设计,既能凸显城市品格和特色,又可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以文润城,以文化人”的目标。
深入挖掘本地历史脉络、民俗信仰等文化资源,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图案、色彩与故事,将其转化为街区、公园、广场等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视觉符号与空间语言,可以加深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借鉴传统建筑的构造手法、装饰纹样,或通过景观序列的编排再现历史场景片段,以可感知的方式将历史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可以引导人们主动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武汉汉口里以汉口开埠百年为主线,重现了清末民初汉正街、长堤街等典型建筑,再现了老汉口的商业与生活形态;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延续了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城市空间轴线,将唐代诗词、书法、名人、纹饰等反映盛唐文化的内容以景观小品、文化柱、浮雕等形式进行巧妙展示,再现唐代长安历史风华。
以美化人,用艺术元素滋养心灵
与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等形式相比,艺术美育作为美育最直接、最感性的载体,具有直抵人心、激发情感的独特力量。
现阶段,快餐式的视频内容、音乐作品与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深度内容的传播空间。因此,应注重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引入高质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如雕塑、壁画、艺术装置、水景景观等,以独具美感与文化内涵的艺术语言激发公众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同时,还应利用色彩搭配、空间结构、材质选择、光影运用等设计语言,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城市氛围,使市民在日常出行、休闲、社交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杭州的BAC艺术社区,集艺术教学、创意办公与公共艺术展览于一体,在潜移默化间熔铸大众情操、滋养公众心灵,成为全民美育的重要阵地。
深入发掘公共环境设计中的美育元素,不仅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更是滋养社会文明、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举措。充分发掘公共环境中的思政元素、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将美育融入社会肌理,可使美育产生浸润心灵的力量,滋养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全面提升社会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脉传承视角下的扬州遗址公园设计研究”〈2016SJD76007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