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日期:09-05
□ 刘海滨 宋蔚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构建学段有机衔接的思政教育体系,打破内容重复性、断层化困境,建立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旨归。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其所具备的数据驱动、实时追踪与智能决策等核心功能,可以重塑思政教育的教学生态链,助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容供给精准化,增强衔接性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在于破解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断层与重复问题,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格局。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重构“学情诊断—内容适配”新范式,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
不同于传统的经验取向,人工智能赋能通过大数据采集与画像技术,能够实现对学情的深度、精准、个性分析,精准识别各学段学生发展的关键节点,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大中小学应协同建立跨学段的教育数据平台,形成涵盖各学段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行为特征的多维度、全流程整体画像,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运用精准化,增强进阶性
思政课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但传统单一讲授法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适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驱动重构教学方法逻辑,使各学段的思政教学方法既能更加层次分明,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连贯统一,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深化与进阶。
应立足不同学段,构建“具身体验—理性辨析—认同践行”贯通式教学方法体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偏好,精准识别各学段思维跃迁的关键节点。
小学阶段应以沉浸式教学奠定认知基础。此阶段的核心是“感”,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虚实共生的全息数字世界,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抽象概念变得鲜活可感,由此建立鲜明的感官印象与真切的情感联结,为后续学习铺设坚实的感性基石。中学阶段应以思辨式教学引领价值认同。此阶段的核心是“理”,教师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等搭建靶向化、场景化、生活化的思政教育话语情境,引导学生在直面复杂社会现象、辨析热点议题中深度思考、反复比较、审慎鉴别,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同,筑牢思想根基。大学阶段应以实践式教学践行使命担当。此阶段的核心是“行”,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服务等途径,运用所学理论剖析并解决现实问题,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最终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
评价反馈精准化,增强贯通性
评价反馈是衔接不同学段的重要基础信息。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评价模式,破除学段割裂、反馈滞后等瓶颈,实现评价的精准高效。
应突破学段边界,实施全链条“诊断”。在具体学段中,借助无感采集、实时追踪等技术动态获取教学过程数据,精准把握学生个体的思政课学习成效与发展需求,实现个性化解析与靶向反馈,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在学段衔接的一体化进程中,则可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轨迹进行全流程存证,构建贯穿其学习生涯的思政学习数字画像,通过智能算法对画像开展多维度纵向解析,精准诊断学生在认知发展、价值内化、实践能力等维度的成长状态与薄弱环节。当学生进入新学段时,人工智能依据数字画像智能生成学情衔接报告,凝练呈现学生发展优势与待提升领域,助力思政教师开展精准接续教学。
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破除各学段衔接壁垒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有力抓手。未来发展中,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须始终坚守育人本质,着力构建更具开放性、协同性与进阶性的思政教育生态,让技术切实服务于学生价值观塑造与思政育人效能提升。
(作者分别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精准化路径研究”〈2025JGZD07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