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瑞成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创新高校平安校园建设要求相契合:从政治安全维度,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平安校园建设需强化对课堂教学、学术活动、校园网络的引导管理,防范错误思潮渗透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从文化安全维度,高校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平安校园建设需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思政教育课程等载体增强师生的文化与国家认同,抵御不良文化侵蚀;从社会安全维度,校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基础工作关系师生切身利益。此外,高校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也被总体国家安全观覆盖。应当看到,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中,不仅肩负着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的新使命与内涵,更面临着更高标准的要求。
构建多维度校园安全体系
高校推进平安校园建设,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的多维度安全内涵作为根本指引,注重全面性,要主动打破传统校园安全建设长期存在的单一维度局限,着力构建涵盖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的多维度校园安全体系。
在文化安全领域,高校需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与文化特色,打造“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等具有鲜明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借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安全氛围。高校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系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让师生深入了解并认同本土文化;开展红色基地实践研学,增强师生对国家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在科技安全领域,高校需从科研人才及成果保护和实验室管理两个关键方面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科研人才保护方面,针对性开展形势宣传教育,加强出国(境)行前教育、途中管理与归国回访全过程安全保护。科研成果保护方面,根据科研成果的敏感程度与重要性划分不同级别,采取分类分级管理的措施,从人员管理、技术防护、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审慎开展成果公开宣传报道,全方位加强保密工作。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危化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废弃“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危化品管理全程可追溯。同时,可以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对实验室的危化品储存环境、使用操作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干预措施。
在网络安全领域,高校应搭建专门的校园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校园网内异常流量、识别恶意攻击,及时发现校园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提升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实际辨别能力,引导师生规范使用校园网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
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需严格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要求,对安全工作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在治理内容上,要从风险预警、风险处置等关键环节出发,全面完善现有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升校园安全治理的系统性与精准性,确保有效应对各类校园安全风险。
在风险预警环节,高校要引入大数据技术构建校园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整合校园门禁系统的人员流动数据、校园监控设备的视频数据、校园网络的舆情数据、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数据等多源信息,打破不同数据间的壁垒,形成完整的校园安全数据资源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建模与算法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实时监测与评估校园内潜在的安全风险,当风险达到预设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安全决策提供准确数据支持,实现校园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
在风险处置环节,高校要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校园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明确指挥中心在突发安全事件处置中的统一指挥地位,避免多部门各自为政。同时,清晰界定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医疗服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具体职责,确保各部门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明确自身任务,避免职责交叉或推诿。高校还需针对校园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安全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步骤与具体措施,并定期组织各部门开展应急演练,让相关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能力。
强化高校内外协同治理能力
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应打破校园安全管理“内部闭环”的局限,联合外部力量构建“高校—政府—社会”协同联动的校园安全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校园安全治理的格局。
在高校内部,建立“保卫部门统筹+院系负责+师生参与”的安全治理模式。保卫部门作为校园安全管理的核心部门,统筹规划校园安全建设的整体工作,制定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与计划,协调校内各部门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各院系承担本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根据院系专业特点与工作实际制定针对性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对本部门师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通过设立“校园安全委员”“宿舍安全监督员”等岗位,鼓励师生主动参与校园安全巡查、安全宣传等工作,让师生从校园安全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增强师生的安全主体意识,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校园安全氛围。
在外部协同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属地政府部门的合作,与属地政府建立信息共享、风险研判日常联动机制。同时,也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形成校园与家庭在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合力。要与公安机关共建“校园警务室”,邀请公安机关民警定期进驻校园参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强化校园周边区域的治安巡逻与管控,及时打击校园周边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与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保持常态化沟通,邀请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指导高校完善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高校应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师生安全素养培育
教育内容设计环节,需紧密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的多维度内涵,构建“通识+专业”的安全素养课程体系。通识层面,高校应开设《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等必修课程,课程中需系统讲解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核心知识,结合校园内发生过的网络诈骗、实验室事故等真实安全案例,深入剖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与具体的应对方法,帮助师生形成全面且系统的安全认知。专业层面,需根据不同学科具有的特点定制针对性的安全课程:理工科类专业强化实验室安全、科技保密知识的教学;文科类专业侧重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的开展;医科类专业聚焦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实现安全教育与专业培养工作的深度融合。在教育方式创新层面,高校需突破传统课堂讲授这一单一模式的限制,采用情境化与实践化相结合的培育路径:依托VR技术打造专门的校园安全模拟实训中心,为师生提供多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定期组织“安全实践月”系列活动,围绕安全主题开展竞赛与辩论;邀请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与案例分享,增强安全教育活动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求高校应重视师生这一核心主体,将安全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化与常态化的培育机制,推动师生从被动遵守安全规则向主动践行安全责任转变,为校园安全筑牢具有内在驱动力的防线。
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节点,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重新定位平安校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突破传统安全管理的局限,以多维度安全体系的构建为基础,以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以内外协同治理的实施为保障,推动平安校园建设与国家安全需求实现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党委保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