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玲 乔晖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育家精神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教师培养中的价值愈加彰显。与此同时,“研—训—行”一体化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校本教研”“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实践中,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自主学习、共同体研讨、主题式培训等环节视为一个整体,促进教研与教学的深度整合,不仅有助于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为学校乃至区域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研—训—行”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完整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广大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为广大教师深化落实“研—训—行”一体化明确了价值指向和实现路径。笔者认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研”应以“报国理想”为指引,“训”当以“道德示范”为基石,“行”则以“育人智慧”为路径。
回溯诸多教育名家的成长轨迹,很多德才兼备的“大先生”都有着从“精神引领”到“学习深耕”,再到“实践探索”的专业成长历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择一事,忠一生”的“人民教育家”于漪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追求,始终坚持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守者张桂梅,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用教育点亮了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之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生追求“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始终践行着“蹲下来看孩子”育人理念,用“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让平凡的课堂“开出花”……他们是广大教育者的楷模,用自身的教研与教学探索,为广大教育者将教育家精神融入“研”的深度、“训”的厚度、“行”的效度,最终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跃迁提供了生动且鲜活的榜样示范。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研—训—行”一体化的实践框架
江苏省盐城市自2023年启动“五级梯队”培养工程,涵盖“新秀教师”“骨干教师”“领航教师”“卓越教师”及“教育家型教师”五大群体。该项目采用“市县联动—导师驱动—学校推动—学员主动—考核撬动”的培养机制,并将亭湖区作为市级试点,针对“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及“领航教师”三类教师群体,构建新时代教师培养培训的区域路径。
试点中,该区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六个内涵与“研—训—行”一体化深度融合,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起点,贯通教研、科研和培训全过程,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持,再回到实践改进教育教学,最终通过评价促进反思,由此形成“问题发现—学习反思—评价提升—实践改进”的整合系统,构建“精神引领—资源支持—能力进阶—成果应用”的实践模型。该模型通过精神引领与实践路径的相互嵌套,既可有效规避“理念虚化”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又成功实现了教育家精神从理论倡导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有效转化。
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研—训—行”一体化的地方经验
深化推动教育家精神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融合,要依靠系统性方法论搭建“精神内核—实践路径”的双向转化机制。具体包括:
基于精神引领设计三维研训行为指标。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标准,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从“精神认同缺失”“专业能力缺口”“育人成效落差”三个维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综合“诊断”,为其精准定制研训目标,并根据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设计“新秀教师”“骨干教师”“领航教师”三个层级的可量化的行为指标。
贯通“精准化诊断”与“差异化目标”,构建契合教师需求的三级研训行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鼓励卓越教师在推动区域教研范式的革新上先行探索,激励教育家型教师立足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大胆尝试,最终形成“名师引领—群体共进”的教师教育质量发展新格局。
基于行为指标构建“2+1+1”研训课程体系。在集中研修和岗位研修课程的基础上,辅以导师课程和全程导师跟踪指导,同时提供线上线下选修课程及丰富资源,共同打造独具亭湖特色的“2+1+1”研训课程架构。
课程设计与实施均严格遵循三维行为指标要求。在精神认同维度,要求新秀教师通过6学时的“名师故事分享”课程,结合AI分析开展师德反思,筑牢职业根基;骨干教师完成14学时的“跨学科教研”研修,在实践中更加坚定教育理想与使命;领航教师依托“师德建设前沿”课程,进一步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专业能力维度,要求新秀教师通过“教学基本功”课程,查找短板,夯实专业基础;骨干教师通过16学时的“理解为先的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提升教学能力;领航教师完成22学时的“教学风格推广”课程,确保区域辐射影响超千人次。
在育人成效维度,要求新秀教师聚焦“课堂对话艺术”,确保学生课堂参与度不低于90%;骨干教师完成“教学成果凝练”课程;领航教师通过“学科辐射”项目研修,实现跨区域的影响力。
落实“1+X”分层研训评价与“3+X”活动设计。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提出的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亭湖区将研训评价机制与行动指标有机结合,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实施“1+X”分层评价体系。“1”作为基本底线,要求教师学习行为满足“出勤率≥80%”及“研训作业完成度”两项目标;“X”则通过“案例和论文发表”等量化指标,精准追踪各层级教师的能力跃迁情况。
同时,该区还构建了“3+X”研训活动链,通过分层递进的活动设计,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针对新秀教师群体,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专题读书会,并通过“课堂个性诊断”与“自主研修”等活动,帮助其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经常性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师德主题研讨等活动,提升其对教书育人的价值认同感,并通过“名师寻访”与“高校访学”等活动,引导其主动探索和塑造个人教学风格;鼓励和支持领航教师通过“跨区域送教+专题学术交流”的方式,在实践中升华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并通过召开“教学风格论证会”的方式及时总结和推广其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打造共建共享的区域教研共同体。依据三维行为指标,评估并固化“研—训—行”一体化优秀成果。鼓励新秀教师基于“教学实绩述评”和“问题解决策略”,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改进方案,并借助录制教学视频等手段,在学校和区域网络平台传播;骨干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送“师德微课”和“优秀教学课例”,助力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同时自主申报送教,至少覆盖3所学校;领航教师通过跨区域联合活动,开展“教育主张阐释”和“系列示范课”等活动,推动成果助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确保成果从个体实践向区域生态的有效转化。
亭湖区的改革实践验证了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研—训—行”一体化实践的可行性。未来,建议相关改革持续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结合城乡一体化战略开发“城乡教育+教育家精神”融合模式,推动精神内涵差异化落地;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实现问题即时诊断和资源精准选用;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将教育家精神培育纳入教师教育标准框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盐城师范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浸润教育家精神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BRA240226〉及亭湖区“五级梯队”培养工程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