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心撬动未来 激发新工科人才的杠杆效应
日期:09-05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为传统地方工科类高校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深化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七十余年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在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教育迭代的周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学院在坚持党建引领下,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提出以“砼心精神”为支点,教科产“三链融合”为力臂,数智赋能、分类培养精准施力,攻克关键核 心技术,激发新工科人才“杠杆效应”,撬动人才成长能级跃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育人生态,为新时代高质量材料人才培养提供南工大方案。
支点筑基:“砼心精神”熔铸育人内核
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中去定位推进。1952年时钧院士创办了新中国首个硅酸盐水泥专业以来,在唐明述、杨南如、胡道和等大先生的引领下,一代代材料人薪火相传。学院党委将价值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核,通过挖掘老一辈科学家的育人故事,凝练并弘扬了学院“砼心精神”,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和网络育人矩阵,建立院史馆科学家教育基地、一站式学生社区、学风涵养工作室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打造榜样示范、学霸契约等品牌学风建设活动,为师生营造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环境。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围绕专业和学科建立学科发展史思政素材库,打造了1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让学生自然地萌发对专业的热爱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学院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课题组、本科生党支部设在专业,实现“本硕博师”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形成课内外协同的思政育人体系。学院党委获评江苏省高校第二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单位。
力臂延展:教科产三链沉浸式融合
针对人才培养中学科界限明显、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学院以“纵向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倡导“本科有创新意识、硕士有创新能力、博士有创新突破、教师有创新成果”的一体化培养,创新能级跃迁;再以“横向创业”通过“产业需求→课程调整→科研攻关→反哺育人”融通教育链、科研链、产业链;“纵横联动”构建教科产“三链一环”的育人生态,打造沉浸科学研究、产业实践的育人环境,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延展人才培养杠杆力臂,实现学生能力进阶。
教育链动态响应,针对低碳材料、光电信息、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打破学科壁垒,组建光电信息与新能源材料专业集群;设置交叉学科方向,系统开发11门前沿课程、知识图谱和微专业,建设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将学生通过科创项目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融入金课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产业发展紧密衔接。
科研链沉浸育人,本科导师制把学生提前带进实验室、课题组接触科技前沿;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虚拟仿真—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实践训练;承办学术会议并扩大学生报告的比例,组织新材料科普文化艺术节、暑期新材料青少年研学营等科普活动,让学生沉浸科研体验,激发崇尚科学的热情。近年来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及申请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多,升学率超45%。
产业链融汇育人,加入产业链共链行动,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200+实习实训基地,组织研究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开展“新材料创新江苏·砼创行”专家服务产业江苏行工作,年均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百余项;将产业真实需求引入课堂,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近年来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连续斩获国家金奖三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率超97%,对口就业率超85%,用人单位普遍反馈学生系统思维突出、踏实好学、解决问题能力强。
施力驱动:撬动人才成长能级跃迁
学院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优势,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2门智慧课程和基于知识编码的教学资源智慧动态分配系统智能助教,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依托超星等教学平台,完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江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云书院”平台教学示范课的建设;与龙头企业共同开发海上超大功率风电叶片制备、航空结构件用高性能钛合金棒材制备虚拟仿真实验,数智赋能人才培养。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推进人才分类培养及评价,通过高校党建联盟、英才班、双高协同等协同创新发展形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地方企业深度合作,推进校校、校所、校企双导师制,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引导师生关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立协同创新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收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
七十余年来,学院先后培养了9名院士,以及包括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民公仆、杰出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在内的2万余名优秀校友,在学术界、产业界、公共管理等领域人才辈出。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未来,作为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学院将坚定不移强化党建引领,立足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前沿,进一步建强新工科人才培养杠杆,不断释放人才创新驱动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教育之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贡献担当。
李荃(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文系202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材料类工程技术人才‘产—科—教’三链一环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25JGYB353)、2024年江苏省教育厅课题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省品牌222号—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项目号:苏教高函〔2024〕16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