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碎炼的星光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20版:文艺周刊·新潮       上一篇    下一篇

□ 戴必正

站在2025年的晨光里回望,1945年那穿透硝烟的胜利欢呼,已在历史长河里激荡了八十个春秋。当风掠过卢沟桥的石狮,拂过平型关的苍山,吹过延安窑洞的窗棂,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碎片,都像散落在烽烟里的星子,在破碎的苦难中,一点点炼出滚烫的光,提醒我们这场胜利从不是泛黄的书页,而是熔铸在民族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难忘《大公报》记者朱启平于1945年11月2日发表的新闻通讯《落日》里那个震颤人心的瞬间: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代表签字投降的时刻,恰是九点十八分。十四年浴血,从沈阳北大营炮火撕碎夜空,到东京湾落日熔金,历史以这样充满宿命感的巧合,为“九一八”的国耻画上句号。朱启平在通讯里写下“天网恢恢,天理昭彰”,笔尖流淌的何止是激动,更是一个民族从沉沦的碎片里,亮出的尊严之光。

延安的窑洞总在记忆里亮着光。1938年,毛泽东在一孔窑洞里写下《论持久战》,约五万字的小册子,成了“拯救中国的计划”。那时的延安,城门成天开着,背着行李的青年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是散落在各地的碎光:北平学生揣着被日军没收的课本的残页,要在山沟里教孩子认“中国”二字;上海工人带着机床零件的图纸,想为兵工厂修出更精准的枪械;南洋华侨青年攥着父亲给的罗盘,要去前线给部队带路。这些细碎的身影,凑在一起就成了黄土高原上最亮的火。华侨领袖陈嘉庚在这里看到“中国的未来”,民主人士感叹“民族之幸”。是什么让这座小城成为灯塔?是中国共产党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决绝,是“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的坚守,是在迷茫的碎片中,为国人炼出方向的担当。当《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字迹刻在纪念馆墙上,墨色里藏着的,是四万万人把零散的信念,炼在一起的力量。

常常想起那些平凡却伟大的身影,他们是最细碎的星,却在烽烟里炼出了最硬的光。山西忻州的夜色里,老百姓拼尽全力掀翻铁轨,人群中十二岁的虎娃,小手被磨出了血泡,仍攥着铁锹把不肯松,他说“这样鬼子的火车就开不过来了”;冀东的山沟里,庄稼汉李老汉假装砍柴,偷偷给抗联战士送粮,怀里的窝头还带着灶膛的余温,是他媳妇凌晨起来蒸的,怕战士们吃凉的闹肚子;南京沦陷后,教书先生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在“地下私塾”里讲授《论语》,把“匹夫有责”的道理糅进每个字里,学生们用炭条把句子写在衣角,藏进棉袄夹层;民间艺人刘师傅偷偷传唱岳飞与文天祥,弦声里藏着不服输的劲,每次唱到“还我河山”,都要抹一把眼角的泪;71岁的农妇张奶奶,踮着小脚走了三里地,把怀里揣了三天的熟鸡蛋塞给路过的游击队员,蛋壳上还沾着她衣襟的棉絮,她说“娃们多吃口,有力气打鬼子”。她摇晃的身影,像黑夜里一盏快要被风吹灭的灯,却偏要在破碎的日子里,亮着那点光。他们不是史册上留名的英雄,却是抗战史诗里最动人的注脚。正是这些碎在民间的光,织就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让日本侵略者陷入“和鼹鼠作战”的绝境——这便是人民战争的伟力,是把“碎”炼为“整”的最好诠释。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联合国秘书长发出“现代潘多拉魔盒”的警报,当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我们愈发懂得那些碎炼星光的深意。中国战场像一块巨石,牢牢牵制住日本绝大部分陆军:河南农民推着独轮车,在结冰的路上送军粮,车上覆着自家的棉袄,怕粮食冻着;川军战士穿着单衣奔赴前线,背包里揣着母亲缝的布鞋,鞋底纳了“平安”二字;敌后武工队拆铁路、炸碉堡,队员们把炸药包藏在柴草里,脸上抹着锅灰躲避搜查——正是这些碎光的聚合,让法西斯“会师中东”的妄想碎成泡影。《联合国宪章》上,中国代表用毛笔签下名字,墨色里藏着的,是一个文明对和平秩序的郑重承诺;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国的抗争之声穿过大洋,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共鸣。当和平的阳光照在当代青年脸上,我们才懂:这份光明从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无数碎光代代守护的珍宝;民族的复兴,从来是把零散的努力,再炼为向前的力量。

102岁的八路军老战士王扶之,摩挲着军人的帽徽,手掌上满是伤疤,那是当年弹片划过的碎痕,如今成了炼在掌心的光。“这都不算什么”,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藏着一代人把苦难炼为勋章的风骨。当“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现任指导员向他敬礼,两个时代的军人目光交汇——老战士眼里的沧桑,年轻军人眼里的坚定,像两束碎光的碰撞,这便是精神的传承。八十年过去,烽火早已散尽,但那些在破碎中炼出的品质——爱国、团结、勇敢、坚守——依然是照亮我们前行的光。如今,博物馆里那支铱金钢笔前,总围着驻足的孩子,他们指着笔杆上的磨痕问“爷爷当年用它写过什么呀”;高校里的“抗战精神宣讲团”,00后队员小林拿着老战士的家书,念到“我在前线很好,你们放心”时,台下的同学悄悄红了眼眶;社区里的“老兵故事汇”上,王扶之老人讲起当年的战斗,孩子们凑得很近,想看清他掌心的伤疤——这些当下的碎片,正在续写“碎炼星光”的故事。

站在新的历史刻度上,回望那场胜利,我们看见的不只是硝烟与牺牲,更是一个民族把破碎炼为完整、把绝望炼为希望的勇气,是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那些在烽烟里碎炼的星光——东京湾落日里的尊严、延安窑洞里的希望、平凡人掌心的温度——从来不曾熄灭。它们将继续照亮我们的前路,提醒我们: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捍卫者,永远做人类和平事业的守护者。这,便是八十年前那些碎光,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