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君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全面推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以非遗的融入和数智技术的应用为改革创新切入点,将学生培养成兼具文化素养、审美意识、设计思维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为中国艺术设计事业和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推进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完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推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将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作为首要工作,将数智技术、非遗融入课程教学,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优化数智融入的“基础共享—专业核心—岗位拓展”三层递进式课程结构:数字传播技术(VR、AR、MR等)及平台嵌入基础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助力文化传承,培养工匠精神;人工智能AIGC融入核心课程(AI辅助陶瓷造型设计等),提升专业素养,培育工匠技能;数字制造技术(3D建模、3D打印等)融入拓展课程(文创设计、产品设计等),提升跨界创新能力,培育首创精神。通过基础共享、专业互渗、拓展互选,形成“文化传承—专业技能—创新实践”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程实现数智转型
充分发挥数智技术优势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打造数智技术赋能、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课堂,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非遗技艺,学习和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增强学习获得感和体验感。职业院校应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高清数字图像资源开展虚拟化教学,让学生不用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就可以近距离欣赏各大博物馆的非遗藏品,从中汲取丰富的美学养分,深化对非遗之美的认知认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数字人的形式还原设计师创作非遗艺术设计作品的立体影像,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非遗大师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运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对经典非遗作品进行立体化呈现,使得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观察,精准捕捉作品的艺术魅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情况,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并智能生成教学优化改进方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推进调研实践,持续产出数字非遗作品
开展非遗研学和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充分应用所学技术和设计知识,实现知行合一。职业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非遗研学活动,与地方非遗传承机构、非遗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开展专题研学活动提供场域支撑,让学生通过深入挖掘非遗中蕴藏的美学元素和创作构思来获取艺术设计灵感,积累一定的创作素材。组织开展数字非遗创作大赛,鼓励学生自由组队,并为每个队伍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师生合力推进创作实践;邀请数智技术专家、艺术设计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大赛评委,依据数智化技术含量、艺术设计特性、非遗元素融合度三个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创作队伍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对于优秀作品,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进行宣传和展示,为校内学生和社会大众带来不一样的美学体验,以作品为载体推动非遗广泛传播。
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打造数智育人优质载体
数智赋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搭建数智技术支撑的线下线上平台来辅助学生深入学习非遗、进行独立自主的艺术设计创作。在线下平台建设层面,职业院校应联合非遗传承基地、企业打造“非遗研究→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市场孵化”的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依托平台,校企协同制定符合现代“非遗+产业”发展需求的岗位能力标准,联合进行“非遗数字IP设计”等课程开发及活页式教材编写。学校为企业提供数智技能提升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战项目实践、传承基地则为学生提供非遗资源和非遗技能。产教联动、资源聚合,将企业所需、非遗之美融入教学,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商平台、互联网创业平台等合作开发联名文创产品;与休闲文旅创意产业园区、机构或单位合作开发“非遗+”文旅新形势新业态,拓展创新转化渠道,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建立多元化市场孵化通道,组建“传承人+师生+企业人员”视频创作团队和兴趣小组,打造非遗品牌形象,搭建“非遗云课堂”直播体系,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智慧营销模式,促进非遗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与推广,推动非遗传统制造向需求驱动、供应链协同转型,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生活场景中重焕生机。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非遗的传承需要倒逼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职业院校应从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调研实践、构建一体化平台多维度入手,以数智技术赋能学生艺术设计知识学习和数字非遗作品创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数智素养和文化素养,为输出彰显文化自信与东方美学特色的文创产品培养年轻力量。
(作者为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数智化背景下非遗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实践研究”〈B-b/2024/02/89〉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苏教师函〔2024〕14号〉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