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
□ 本报记者 丁威程
南通博物苑园林深处,三层小洋房清幽静谧,马世和烈士的三本日记妥善地收藏于此。从事革命文物保护工作20多年的副研究员任苏文,再度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本。
“忍受一切,只要我能够回到我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日记第一页这样写道。纸张已随岁月褪色,笔迹却依旧清晰,字里行间透出的,是病榻之上仍坚毅无比的信念。
这三本日记,记录了1944年8月30日至1946年10月1日期间,马世和与病魔抗争、与自己对话的日日夜夜。她写下誓言:“我一定能获胜,健康将重回到我身体上来……我们一定要打垮日本,在打垮日本的过程中,扫除抗战中的绊脚石。”
“对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而言,信仰与使命早已超越了身体的痛楚。”任苏文说。马世和15岁就投身抗战, 17岁入党。经苏中四地委派遣,她只身进入敌占区南通城,负责党的地下工作。
为获取敌人的核心机密,马世和打入伪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苏北分区总站,冒着随时可能暴露的风险,将情报及时转送根据地。一次,她发现日伪派遣潜伏在通东地区的8名特务名单,迅速抄报苏中四地委机关,8人被一网打尽。苏中四分区司令员陶勇表扬马世和“起了拿枪的军人所不能起到的重大作用”。
经过马世和等地下工作者近三年的艰苦开拓,到1944年,南通城的学校、医院、文艺团体中都暗暗播下革命的火种。不久后,马世和染上肺病,住院期间仍负责苏北地区地下党工作。1947年6月7日,马世和不幸病逝,年仅25岁。
“苑里还收藏有马世和使用过的牛角印章、手表、自动铅笔等遗物,其中以日记最为珍贵。”任苏文说。马世和在治病期间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她在看到苏联文学作品《尼娜·奥尼洛娃的故事》后,写下这样的读后感:“要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战斗意志,当面临着敌人时,记着,不应有任何的宽容,更不应退却,那么你才能是无产阶级革命战线里的一个光荣战士……”
“她去世时,我还小,没有多大印象,但知道她是一个坚毅的人。”马世和的族人、80岁的马克辉告诉记者,马家世代居住在南通市崇川区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家人每年都会去烈士陵园悼念先人。
走进寺街深处,三衙墩巷4号的小院子还保留着原本的模样,这里就是马世和烈士的故居。濠阳社区党委副书记季俊杰介绍,这里将打造成重要的精神地标,让游客重温峥嵘岁月,青砖黛瓦间“听见”历史的回响。如今,南通红色印记愈发光亮。城市奋进的脉动里,马世和烈士当年在日记中热切期盼的“新生”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