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蕾 徐亦丹
从梅花初绽到梧桐成荫,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派出多路青年记者,历时8个月踏访江淮大地,寻访80位百岁新四军老战士。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采访”,更是一场跨越80年的青春对话。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交汇点新闻重磅推出《大型互动融媒专题|归来仍是少年》,将新四军抗战历史与当代青少年的青春奋斗相联结,在一个个动人故事里追溯烽火岁月,在一句句深情寄语里勾勒美好未来——初心不改,我们,归来仍是少年。
专题中,老战士们滑过面颊的泪水、跨越80年的军礼、提起牺牲战友时颤抖的双手……往昔烽火岁月,一个个真实又热烈的故事无不在诉说:今天的满目繁华,从来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无数青春生命用热血铸就的必然。
80年,正义的力量永存,奋斗的光芒永照。
苏州城内,“归来仍是少年”采访组见到张景坤老人时,他正轻抚书页上自己根据战友故事写下的一首小诗,名为《未婚妻的一封信》:“等抗战胜利了,咱们就结婚……”那是80年前,张老的战友、新四军运河支队模范战斗集体二连指导员胡林牺牲后,未婚妻的家书姗姗来迟——这也成为张老一生中永远的痛。从运河支队宣传队的少年,到扎根新疆28年的建设者,每当疲惫时,张景坤总会想起胡林那封未来得及启封的家书,并将悲痛化作他创作《小李打靶》《边卡就是我的家》等歌曲的力量。
那时我们尚沉浸在老人讲述的故事里,谁都没有想到,采访结束仅仅9天后,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溘然长逝,我们的影像成为他最后的记录——而这些即将随岁月逝去的记忆,不仅是珍贵史料,更是一座贯通历史与现在的精神桥梁。
至此,对战友的深切惦念、对初心的毕生坚守,定格成永恒的纪念。
在南通,97岁的刘锡昌老人给我们看了他身体里取出的两块弹片。那是1945年春天,15岁的他带着密信在坟地与日军周旋。当记者问他“害怕吗?”他脱口而出:“哪有时间害怕啊?只有把敌人消灭了,自己才能保住!”可当话题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到当年一同参军的伙伴时,方才还透着果敢的眼神瞬间黯淡,“34个人一同参军,只剩我一个了。”那份藏在坚毅背后的柔软,让人动容。
80年,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从硝烟中走来,向希望走去。
2025年盛夏,扬州瘦西湖畔,百岁老军医欧立士唱起《新四军军歌》时,歌声依旧嘹亮;镜头拉回南京,病床上,105岁的陈克秋回忆穿着暗藏金条的马甲穿越封锁线时,眼中依然闪光;95岁的徐燕君流畅写下“3634,0086,3046,2591,0523……”——这串翻译过来是“为人民服务”的摩尔斯电码,她记了一辈子;98岁的江宁,那把陪伴他征收公粮、守护运粮船的旧算盘,轻轻拨动,便唤醒了沉睡的青春岁月;95岁的周淑真,19岁时亲手缝制的小白鞋,一针一线都缝着对父亲周志泉烈士的绵长思念……8个月的寻访,80位老战士的故事,让我们深刻理解,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记忆,拼贴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80年过去,硝烟散尽,但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老战士们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少年气,不在于容颜未改,而在于初心不忘;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无所畏惧,而在于明知艰险仍一往无前。这种精神,既是我们民族穿越风雨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老战士们的寄语犹在耳畔:“愿你们在各自的‘战场’上书写新时代的英雄篇章”“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当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当高铁飞驰、“神舟”腾飞,当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江淮大地上徐徐铺展,我们知道,这正是老战士们当年为之奋斗的“胜利”。
铭记,不是沉湎伤痛,而是传承“初心不改,归来仍是少年”的精神火炬。胡林、周志泉等烈士未见过的盛世图景,正由新时代的我们接力守护、奋力创造。这,便是对英雄最好的缅怀,对胜利最深刻的铭记。这场跨越80年的青春对话,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