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梅 顾星欣
八十载山河岁月,一个追问始终铿锵: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何以必胜?今年夏天,一支由青年记者与“00后”大学生组成的寻访团,带着追忆与敬仰,踏上一段穿越历史的寻访之旅。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重磅推出的特别策划“凯歌穿越八十年——探寻抗战文艺经典中的必胜密码”全媒体行动,围绕“小切口、大主题”的策划思路,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抗战历程,跨越山河、重返历史现场,以故事化、青春化的叙事方式,再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文艺强音与精神密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从北京卢沟桥的晓月,到上海黄浦江畔的潮声;从延安宝塔山的曙光,到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的丰碑……寻访团的脚步穿梭于历史的经纬之间:走进抗战纪念馆、旧址遗迹,重回文化抗战的“第一现场”,在音画史诗与斑驳史料中捕捉那一代人的信仰之光,以青春的视角寻觅历史的线索。
报道以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岁月为时间轴,精选14部经典抗战文艺作品,由年轻人主导寻访与解读。从一首首激荡人心的歌、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一部部永不褪色的电影出发,寻访团以提问开启解密之旅,读作品、听阐释、访后人、问专家,共同探寻抗战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必胜密码。
《这些最早的抗战“流行”歌曲,你听过吗》带领读者回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历史时刻,大家仿佛仍能听见《奋起救国》的旋律在街头回荡;《以笔为刃,他们在纸页间刻下怎样的呐喊》聚焦首部抗日题材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揭示文学如何成为精神的匕首;《90年后,我们如何读懂这群“开路先锋”》重现中国电影史上首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影片《大路》;《“万众一心”的热血战歌如何响彻寰宇》从国际传播的维度,再现《义勇军进行曲》如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歌;《88年前,这群人如何打响“舞台抗战”》回溯了七七事变后,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话剧,仅用3天就完成剧本的“话剧创作史上的奇迹”;《这尊雕塑的塑痕缘何被世界铭记》报道创作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却在抗战胜利后才得以重见天日的雕塑作品《轰炸》,提醒读者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幅图片全球“出圈”告诉世界什么》讲述中国共产党形象走向世界的视觉里程碑;《这部电影,如何记录“陕北好江南”的变迁》则通过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电影,带领读者读懂“南泥湾精神”的银幕宣言;《巴掌大木板铭刻怎样的“战斗血统”》回顾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木刻为武器,鼓舞军民、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挺进华中敌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一颗“白菜心”,为何成为军民连心的密码》动情诠释“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鱼水深情;《一份儿童报,如何团结18万“小好汉”》聚焦新安旅行团出版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份儿童报《儿童生活》,探寻这群10多岁的小记者、小编辑的热血过往;《艰难时刻,“最抒情”新四军歌曲如何诞生》揭秘从南京石臼湖畔飞出的抗战旋律;《这组子弹头刻就的连环画,为何被军博珍藏》以战壕中诞生的文艺作品,解析车桥战役的辉煌战果;而《他们何以被千家万户奉为“新门神”》告诉你“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的欢喜时刻,八路军战士和民兵如何被老百姓奉为“新门神”和平安“守护神”。
一点一滴的历史细节,在寻访中逐渐清晰,化作一次次震撼心灵的沉浸体验。
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史馆,寻访团成员在共产党员陈黄光的照片前久久驻足。《奋起救国》词作者陈黄光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彻夜创作,令救亡歌声响彻街巷,甚至传到东南亚地区。他牺牲时,年仅31岁。
“我非武人,但报国不容袖手。”东北作家李辉英的疾呼言犹在耳;而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五烈士”的事迹让寻访团震动: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27岁。
“战友们都壮烈牺牲了。我说我去,我死掉以后你(副连长)当连长。”在南通,99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于健向寻访团成员讲述惊心动魄的战斗,车桥战役的冲锋号角声犹在耳边。
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一代人的信念与抉择。
若置身当年,我们能否如他们一般义无反顾?这些战士以旋律、文字和光影为子弹,打出没有硝烟但充满力量的文化阻击战。而今和平年代,又该如何让这样的精神薪火相传?——这些问题,不断在寻访团成员心中回响。
这是一次寻访,更是一场精神淬炼。他们在寻觅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多个场馆,寻访团一次次与抗战时期的报纸《新华日报》相遇。它是号角,是战鼓,更是“党的一个方面军”,在民族危难之际持续为抗战呐喊助威。新华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青年记者王诗宇说,作为新时代党报记者,我们更应赓续传统、践行“四力”,在报道中重现先辈风骨,让信仰的火种永不熄灭。
天翻地覆慨而慷,八十载春秋已过,山河焕新,气象万千。
“快看,复兴号!”在北京卢沟桥畔,寻访团成员发现,“卢沟桥上远眺复兴号”已成热门“打卡”项目。许多游客驻足等候,只为定格“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希望同框”这一经典瞬间。在陕北延安,大家看到当年三五九旅的垦荒地,如今已变成绿油油的水稻田,施肥、喷药、除草全部使用无人机。溧水“苏南小延安”红色李巷,依然保留着当年抗日根据地的众多旧居,却多了许多游客的脚步,红色基因以另一种方式生生不息。
7月4日,青年寻访团成员在上海的国歌展示馆见到一张1936年的老照片:指挥家刘良模站在高凳上教数千民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隔天,南京奥体中心6万余观众在“苏超”比赛现场齐声合唱国歌的视频刷屏网络。两种时空下的歌声交汇,让人深深为之震撼。前者满是亡国之危的愤慨与悲壮,后者则是强盛时代的自信与幸福。
本次寻访特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00后”大学生共同参与,他们以笔绘心、以设计传情,精心设计一幅幅海报作品,表达青年一代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体悟与传承。
在探寻中国首部抗日题材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历史原型之后,大学生殷睿琳感慨道:“‘一张平静的书桌’来之不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唯有勤学奋进,将知识奉献给这片被先烈鲜血浇灌的土地,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八十年江河奔流,那些穿越时空的旋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澎湃不息,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它们所传递的伟大抗战精神,照亮来时路,也照亮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