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铁军”呐喊声传四海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6版: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雨花台烈士陵园

□ 本报记者 周 敏

1938年7月,汉口硝烟未散。刚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再访中国,经周恩来引荐见到了“铁人”项英——一个让“失联”近两年的红军后卫部队,从“全军覆没”传言中“复活”的人。

“剩下的,差不多是纯粹的铁了。”项英说这话时,眼底闪耀着钢铁般的光。斯诺敏锐地捕捉到这束光,化作《亚细亚》月刊铅字,让纽约读者隔着太平洋触摸到“铁军”温度。

如今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二泉展览馆,两册泛黄的英文刊物《亚细亚》正静静摊开:左侧扉页是《项英的“失联”红军》插图,右侧为《中国的新四军》专题。“80多年前,正是这些字符,让‘铁军’呐喊穿透战火、越过大洋。”纪念馆“小雨滴”志愿者郑嘉乐,向俯身细细观察的人群娓娓道来。

“1939年3月、4月,纽约《亚细亚》分别刊发了这两篇报道,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向世界讲述新四军的海外报道原件。”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胡卓然说。

1934年10月,项英临危受命,率部策应红军主力撤退,此后行踪长期成谜。“近两年里,我和战士们夜不解衣,鞋不离脚;学会连续三五日不进食,却如野人般强健敏捷……”项英向斯诺披露的细节,让这支“消失的部队”渐显清晰。

不久后,新四军成立,叶挺被任命为军长,“死而复生”的项英任副军长。二人的使命是,组织大量未经训练的群众,为保持或恢复中国力量而战斗。消息传开,旧时的农卫队带着手榴弹、长矛和斧头赶来。在极端困难下,新四军建立流动兵工、工业合作社实现部分军需自给,更让群众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后来他们在上海设立地下招工站,500多名熟练工人跋涉投奔,这也印证了那句他“在群众中有许多朋友”。

斯诺随项英的讲述,一步步读懂了这支部队:久经血与火淬炼、信仰坚定、深受人民拥护。今年6月,胡卓然从民间收藏家手中接过这两册珍贵刊物,一段被尘封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中国如同孕育新生命的母体,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这蓬勃的生机。”

如今,旧刊物里的铅字依然清晰,历史深处的呐喊穿过时光,奔涌而来,直抵人心。展馆出口处的留言簿上,不同字迹写下的“吾辈自强”“强国有我”,是当代青年对历史的回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那些曾被世界听见的呐喊,正化作铿锵脚步,迈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