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一条毛毯牵起小家与大国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6版: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

□ 本报记者 张 涛

抗战时期,运河两岸的苏鲁大地,活跃着一支由运河儿女组成的抗日铁流——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位于徐州市贾汪区的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珍藏着一条毛毯——这是支队首任支队长孙伯龙留下的唯一遗物,也是那段烽火岁月的无声见证。

展柜光影中,毛毯细密的绒毛泛着微光,仿佛还留存着主人的余温。“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珍贵情意。”纪念馆党支部书记胡军英轻声道来:1931年,孙伯龙与妻子葛伯华成婚,岳父特意托人从苏联购得两条毛毯作为新婚礼物。那时,他是黄埔军校出身、胸怀家国的青年才俊,她是才情出众、温婉知性的烟台才女,这条毛毯曾是两人琴瑟和鸣的信物。

时代的风暴骤然降临。七七事变枪声响起,孙伯龙毅然辞去国民党峄县党部书记长职务,变卖祖产购置武器,聚起两百余壮士奋起抗日。1939年隆冬,他率领队伍汇入八路军115师;1940年元旦,运河支队在民族危亡的惊涛中宣告成立,孙伯龙扛起支队长重任。

在运河两岸,这支队伍如利刃出鞘,屡次痛击日寇。杜庄首战告捷、塘湖智取扬威、利国铁矿巧袭制胜、朱阳沟浴血坚守……直到1942年1月2日,时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孙伯龙于毛楼村陷入重围。他身先士卒,指挥突围,不幸中弹殉国。“那场血战,虽毙伤敌伪百余人,却永远失去了运河支队骁勇的创始将领。”胡军英感慨,从书桌到战场,从新婚燕尔至血洒疆场,这条毛毯更是孙伯龙在绝境中誓死守卫家园的悲壮见证。

岁月流转,这条毛毯却奇迹般保存完好,厚实柔软,花色依旧。14年前,孙伯龙之子孙继龙毅然将这份凝结双亲生命记忆的珍宝捐赠给纪念馆。“它藏着母亲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孙继龙动情地表示,“放在这里,是希望它化作教材,启迪后人。”

据统计,抗战期间,运河支队有400余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他们以血肉之躯凿开敌人的“铁壁”,守护根据地联络畅通,为最终胜利搭建起生命之桥。

走出纪念馆,凝望奔流不息的运河,人们或许更能读懂:这条毛毯早已成为一面精神旗帜。它昭示着,民族危难时,总有人如孙伯龙般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铸就不朽丰碑。这份忠诚与担当,历经岁月磨洗,仍如运河之水,滋养着后来者的心田,赋予我们勇毅前行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