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 本报记者 易梦涵
淮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的展柜里,静卧着一支老旧的木质听诊器:器身红漆多处斑驳,两端呈喇叭状,中段纤细、内部中空,全长16.5厘米。
“这曾是新四军医生钱讷仁的‘武器’,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它捕捉了无数新生命最初的心音。”讲解员张秋龄的生动讲述,为这件静默的展品注入历史的温度。
钱讷仁,江苏海门人,从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后开始行医。1940年,其丈夫季方出任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总指挥,她毅然携两岁幼女赴苏北掘港,担任军医处主任。
1941年4月,敌机轰炸掘港司令部。爆炸声中,正在诊病的钱讷仁毫不犹豫冲到街上抢救伤员。1942年掘港沦陷,她带着幼女,夜里随同行军游击,白天诊治伤员、老乡。
紧握在手的听诊器,是她在战火中抢护生命、迎接新生的见证。战乱中,她教会孕妇在危急时自救,鬼子“扫荡”时,王本英等人躲进磨房,靠着她传授的方法成功接生。
一声声婴儿啼哭声在根据地响起,那声音,是硝烟中最动听的希望之声。钱讷仁手持听诊器在战火中辟出一条生路,被她接生的孩子,都亲切地叫她“钱妈妈”。施斌就是其中之一。当年,施斌的母亲难产加早产,又碰上日伪军“扫荡”,情况万分危急!钱讷仁拼尽全力抢救。施斌顺利出生后,她当机立断将新生儿放进脸盆,端着脸盆随部队突围,保全了这个幼小生命。
根据地科班医生奇缺,钱讷仁成了全科医生,内科外科、重症护理,她亲力亲为。发现天花疫情,她立刻率队挨个单位接种牛痘,一天接种200多人。无论酷暑寒冬、白天黑夜,凡有急症,她随叫随到。迈着一双“解放脚”,不辞劳苦地奔波。1948年,她被华东军区授予“南丁格尔”称号。
全国解放后,她继续在医疗战线奉献。后因耳疾无法听诊,转岗幼教。1995年,钱讷仁与世长辞。
她走了,但她守护的生命与精神绵延不绝。当年她在新四军中亲手接生的孩子们,常聚在一起怀念她。军医徐虹说,“我们没有辜负钱妈妈,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在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
展柜里,听诊器静默无言。然而,驻足凝望,仿佛能从那深沉的木纹里,听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澎湃声响——那是战火中不屈的生命脉动,是医者仁心的永恒回响,更是新时代里,无数后继者追寻家国理想、蓬勃而有力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