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抗战丰碑”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5版: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聂 伟

“今年我84岁了,这辈子都在‘寻找’父亲,努力追寻父亲身上的精神之光!”南京抗战英烈陶家齐的儿子陶和寿1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他在接受“大地英名”报道组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历史的精神密码,藏在最朴素的地名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众多抗日英烈的热血和英名,深嵌江苏红色的土地上,2000多个带着红色烙印的地名,是我们对革命先烈最深切的缅怀、最永恒的纪念。当中,100多个以抗战英烈命名的村、镇、路、桥等地名及纪念馆,就是100多座矗立在江苏大地上的“抗战丰碑”。

为此,《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联合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紧扣“主题重大、江苏特色、全国视野、当代价值”四个关键词,精选出80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抗战人物(叶挺、彭雪枫、吴运铎等)关联地名及纪念馆,出动精兵强将,于7月7日起正式推出“大地英名”系列报道和80集微纪录片。报道组从南京“出发”,跟着陶和寿一起循着地名“寻找父亲”,接着奔赴全省,一路追寻雪枫堤、雪枫公园、叶挺路、王龙桥、昌荣镇、吴运铎学校……

“大地英名”系列报道,从老报纸里打捞历史“锚点”,寻访地名背后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体悟英烈们的如磐初心。通过一篇篇报道,我们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村名、路名、桥名,不是简单的地名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故事、有精神的生命延续;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明白,今天的幸福与繁荣,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在我们的血脉传承中,等着被激活、被赓续。

“大地英名”系列报道用“旧地图”串联“新图景”,见证了很多“英名地”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展现江苏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澎湃动力和现实图景,探索一条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路寻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变成了闪亮的精神坐标。每年清明、“七一”和烈士纪念日,宿迁雪枫堤、雪枫墓园和雪枫公园便会成为宿迁人情感的交汇点。昌荣路、昌兴路、荣达路……和严昌荣烈士相关的道路遍布兴化市昌荣镇。昌荣中心校退休教师杨松太说,严昌荣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明灯,告诉我们“从哪来,往哪去”。

一路寻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嵌入城乡街巷、融入百姓生活,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同在。每天早晨,74岁的曾志强会从镇江京口区王龙村58号的家中出发,经过王龙桥来到王龙菜市场买菜。在镇江,王龙亭、王龙桥、王龙舞台剧……人们用地名、用演出缅怀英烈。在宝应老城中心,以新四军首任军长叶挺命名的叶挺路,从1946年命名至今,被一代代宝应人民精心呵护着,如今这条路不仅是城市交通要道,还成为了宝应行政与公共服务枢纽。车轮滚滚向前,铁军精神挺进。

一路寻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变成了繁华富饶之所在,一个个让英烈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照进现实”。在以陈涛烈士名字命名的滨海县陈涛镇,正打响一场新时代的产业“攻坚战”,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振兴画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陈涛粉丝”远销海外,去年总产值超4000万元。今年,一个总投资2000万元的红薯粉丝产业孵化基地正拔地而起。而在陶家齐烈士牺牲地江宁,人们可以在“大美江宁”听穿越山谷的风,在牛首山露营,看苏花路的繁花盛放,沿途的乡村旅游点、乡村民宿的老板们也都准备好了各自的幸福故事,“香茶美酒都有,只等您来!”

记者寻访感言

从7月初到8月底,本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记者和各分社记者分区域前往全省各地,探访红色地名,寻访英烈故事,记录时代变迁。

南京分社季铖:走过家齐路,探访家齐班,穿过思陶亭,瞻仰赤山烽火纪念碑……陶家齐烈士家境优渥却毅然投身抗战,如此大义,百姓铭记,化作地名,流淌进当代的奋进脉搏!

镇江分社钱飞:家乡人民从未忘记王龙,当年他发动群众修建的港道依旧滋润着田地,以他命名的王龙桥成为便民桥,讲述他生平的舞台剧《王龙亭》也在上演。

南通分社贲腾:千千万万个“王鲍”,用冲锋号角震碎敌人肝胆,用鲜红热血谱写胜利之歌,用宝贵生命筑起不朽丰碑。一代代江海儿女弘扬抗战精神,不断续写新的传奇诗篇。

扬州分社张晨:叶挺路延续至今近80年仍挺进向前,成为宝应县中心大道,反映的是人民对人民军队深刻的爱,是新四军和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

泰州分社周建平 董鑫:千年古镇因烈士而更名,将英烈事迹永远铭记。“盛世如你所愿”,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盐城分社卞小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宋公堤、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三龙汇大海”,是共产党对民众治海治淮的一诺千金。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

盐城分社华钰: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以热血赴使命,用生命筑信仰。如今产业蓬勃、百姓安乐,是对他们无私奉献与伟大牺牲最深切的告慰。

徐州分社张涛:在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一条毛毯静静诉说着孙伯龙烈士从新婚燕尔到血洒疆场的一生。这些无声的文物,让英雄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我们的民族血脉。

淮安分社陈海霞:英雄以残躯铸利器,以信仰写忠诚,“把一切献给党”,用生命践行誓言。今日学子复现兵工传奇,接续英雄锋芒,于“时代膛线”上呼啸奋进。

宿迁分社孙旭晖:寻访雪枫堤,英雄的名字已经化作宿迁这片土地的根与魂。将军纵身一跃的瞬间,“雪枫精神”已成为一种奔流不息的力量,融入了宿迁人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人继续前进。

统稿: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