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镇江:山水法韵焕新彩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9版:江苏       上一篇    下一篇

江畔法声起,和风渡西津。“八五”普法以来,镇江市强化政治引领、聚焦关键群体、深化普法责任、深耕基层治理,让法治精神融入城乡肌理,绘就新时代普法新画卷。

强引领

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

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将宪法、民法典宣传贯穿“八五”普法全过程。构建“三位一体”学习矩阵,实现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全覆盖。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举办公务员系统“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知识竞赛,通过线上+线下、宣讲+竞赛形式扩大普法覆盖面。深化宪法精神浸润行动,举办“12·4”国家宪法日广场宣传和宪法宣传周活动,通过旁听庭审、宪法宣誓、宪法晨读等形式推动宪法精神“十进”。组织“宪法进万家”系列活动380余场,覆盖群众50余万人次。打造宪法主题公园(广场)17处,创作宪法主题微视频、文艺作品20余部,《宪法一分钟》获得全省宪法公益广告视频类二等奖。将宪法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综合运用体验教学、实践模拟、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体验式、实践式教育,2.3万名学生前往宪法实践基地研学“打卡”。实施民法典“典”亮生活工程,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活动,发布镇江普法Logo和普法动漫IP,上线推广系列微信表情包,研发法治文化周边,免费向群众发放。打造5条“普法宣传公交专线”,在1000多辆出租车车顶位置投放普法广告,延伸流动“普法课堂”。利用万达、城市客厅等人流密集地户外显示屏循环播放普法公益广告,形成全覆盖、广辐射、矩阵式宣传。

聚关键

公民法治素养提档升级

出台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三年实施方案,聚焦重点对象法治需求,分类施策、精准发力。领导干部领航工程,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关于落实镇江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分工方案》,形成“10+X+2”镇江特色学法清单。全面落实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考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年终述法等制度,市领导率先垂范参与旁听庭审活动,构建“学法、讲法、考法、述法、用法”闭合链。青少年筑基行动,深化扬中市检察院“知心姐姐”、江苏大学“向日葵”、丹徒区“蒲公英”等普法护苗品牌,新建市青少年宪法园、省扬高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培育丹阳稻草人青少年公益活动服务中心、句容启航未成年保护工作室,发布京口区少先队校外法治实践基地地图,举办“我们e起守护你”“法护未来”庆双节普法嘉年华等活动,全方位呵护青少年成长。企业职工护航服务,打造“百所千人助万企”法律服务品牌,开展“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实现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率、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对接服务率、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组团服务率、法律顾问单位法治宣传率“四个率”100%。举办“惠企镇行·律企对接”法律服务供需见面会,8支“产业链+法律服务团”点对点服务全市27家“四群八链”龙头企业、重点国有企业、重点外资企业、骨干民营企业。推出“法治体检2.0”服务,整合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法律风险筛查—合规方案制定—纠纷多元化解”全链条服务。村(居)民润心行动,紧扣时间节点,走进村(社区)开展庆元宵法治灯会、“三下乡”、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动。紧贴群众需求,持续推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普法专项行动,创新“反诈公交”“反诈超市”等载体,成功劝防案件600余起,电诈发案率环比持续下降。

筑合力

主题宣传活动出圈出彩

探索“法治+”赋能模式,多部门联合开展“党建凝心·法治惠民” “春风暖企·法润文旅” “童心向‘绿’ 法护‘江’来”等活动,建成市政法普法中心、农业法治·科普文化广场、统计法治主题公园等一批阵地。以“法治+红色”为阵地,依托新四军纪念馆、廉政教育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景点打造句容“红色茅山”法治文化特色园,在红色教育课程中加入法治专题,推出“普法教育专题”“廉政馆里话法治”等项目,创成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园。以“法治+旅游”为引擎,开展“水韵江苏 惠民普法‘镇’当时”全省旅游市场法治宣传月活动,成立文旅市场“青苗”普法宣传队,推出5条法治文化旅游线路,营造“沉浸式普法”氛围。以“法治+非遗”为抓手,开展“镇遇非遗 与法同行”线上非遗普法作品展,共展出雕像塑像、手工剪纸、绘画书法及编织刺绣4个篇章40余幅非遗法治作品,以非遗诠释法治精神。以“法治+生态”为屏障,打造全省首个以“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环境资源司法修复基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融创馆等工程,集生态文明宣传、普法教育和生态损害赔偿修复于一体。

夯基础

法治乡村根基筑牢筑实

深化民主法治建设,创成13个国家级、33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成37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1个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品牌项目、1个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园。以“四全”模式(全流程公示、全周期培训、全方位服务、全要素管理)培育“法律明白人”6779名,其中6名“法律明白人”被授予省级先进荣誉。认定学法用法示范户529户,实现全市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全覆盖。健全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村(社区)民主协商议事法治护航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议事协商组织协调机制,开展事前法治宣传,规范事中仪式流程,推动结果事后转化,拓宽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路径。组建以村(社区)法律顾问为组长、“法律明白人”为成员的修订工作组,开展村规民约专项梳理,全面增强村规民约“法含量”,案例被司法部采用。

护发展

法治营商环境赋能增效

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助跑”,开展“镇合意”法治化营商环境品牌创建,推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6条措施和政法机关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21项工作任务。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引法律服务,为51件10亿元以上项目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启动“万企邀哨”行动,向52家商协会、3000余家工业类规上企业和1万余家中小规模企业发放邀请函,建立27家行政执法企业监测点,畅通企业投诉渠道。新业态新领域“精准赋能”,打造道路运输行业“2+3+N”民主协商制度,组建市级道路运输行业工会联合会和8个县区级行业工会联合会,形成“1+8”行业工会组织体系,推动新业态群体有求必应,相关做法入选全国网络预约出租车行业工会工作十大优秀案例。成立新业态法律服务工作站,建立“预防—监管—调解—诉讼”全链条联席会议制度,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5000余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0余件。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生根”,深入企业园区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题讲座100余场,举办法治文艺巡演20余场,开设普法市集,设置法律游戏体验区,打造“趣味互动+知识学习+服务落地”普法模式。依托企业法治文化阵地、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等场所,以“条文解读+案例解析”形式布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宣传内容,推动法律条款落地落实。

郑法轩 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