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红色故事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叙事
日期:09-01
版面:
第12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张成军
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包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等丰富内容。红色故事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鲜活的历史教材。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中蕴含的价值理念,能够使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具体而鲜活。与单纯的理论灌输相比,红色故事因其生动性、感染力和亲和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实地研学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场景,能够深化情感体验,有效促进红色基因的内化,帮助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情感到行动的转化。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将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更能引导他们明确时代责任、立志成才报国。红色故事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面临着学习、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红色故事中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定意志、奋斗精神和创新勇气,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而新时代的红色故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奇迹的壮阔历程。充分发挥红色故事的历史教育价值、情感培育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如何在把握育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叙事创新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高校思政课堂中的红色故事叙事方式,又可以分为创新红色内容选择、提升教师叙事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等多类方法。
推动红色故事叙事创新,首先在于深耕内容,提升红色故事的叙事深度与时代感召力。大学生群体通过既往不同阶段的学习,逐步了解了诸多红色故事及其背景与意义,因而高校思政课中的红色故事叙述需要实现历史与时代的对话,跳出对史实的单一复述,转向对精神谱系的动态诠释。应加强对红色故事时代背景与历史逻辑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选择的整体环境,增强代入感。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史料讲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选择,进一步阐述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需不断拓宽红色故事的历史跨度,不仅讲好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也要挖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的奋斗故事,拉近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思政教育需将不同时期的红色故事与各专业课程的知识背景、发展历程、行业楷模相结合,找到自然贴切的融入点,实现红色精神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赋能教师,提升其红色叙事能力与育人自觉。教师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理论素养、情感认同和教学艺术直接决定了教育效果。要有计划地开展红色历史与理论培训,增强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和情感温度,鼓励广大教师将自身学科专业的成长发展史与红色精神结合起来,寻找专业发展的“红色基因”,深度开掘专业领域的“红色富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工作,强化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方法融合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有机融入的能力,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内容备课的工作机制,分析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红色思政元素,制定适宜于融入红色教育内容的选择路径,营造“人人会讲红色故事、课课传递红色精神”的良好教育生态。
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学生深度参与的红色教育生态场域。摒弃刻板灌输的教学思维,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元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互换、情景模拟、专题辩论、故事续写、红歌唱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领悟红色精神内蕴。如管理学课上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决策”模拟,在工程伦理课上组织“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集体智慧和无私奉献”研讨;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中组织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纪念馆以及行业模范单位开展研学参观、支教支医支农和社会调查等,实现由“书本学习”向“行走学习”的转变,强化红色历史认知与感受,触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发搜集红色口述史素材或者参与到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红色文化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与塑造的转变,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红色故事是高校思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通过内容深耕、教师赋能和形式创新,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新型红色叙事体系,能够使红色文化更加可感、可亲、可传承。这些故事能够激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面对挑战,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当学生听到鲜活生动、深切厚重又贴合青年的故事,能够感受到红色理想之光、家国情怀之深、奋斗精神之伟时,就能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2YJC710071〉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