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见证民族脊梁,激扬青春力量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12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昝寻寻

禹王山,一个静默矗立在邳州郊外的小山包,见证了徐州会战后期最惨烈的关键之战。国民革命军第60军,以迟滞日军占领徐州、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为主要任务,同日寇展开了激烈厮杀,重创日军两个王牌师团,毙敌1.2万余人,伤敌2.3万余人。全军13869名将士血洒青山,用血肉长城筑起了中国军民誓死抗战的不屈战魂。穿行遗址中,听到那沉睡的英勇事迹,不由得肃然起敬,热血沸腾,这是不屈的民族之魂跨越时空的传承。近日,记者专访了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馆长张凡,听她细说八十七年前那场惨烈的阻击战和纪念馆与时俱进保护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创新之举。

血色丰碑:民族脊梁的永恒见证

记者:1938年发生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是徐州会战中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战。能否请您结合史料,为我们还原这场战役的关键进程与战斗细节?

张凡:1938年,侵华日军兵败台儿庄后集结力量反扑,意图夺取徐州。为保存有生力量以利持久战,中国军队主动撤出徐州。此时,新组编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行程数千公里奔赴抗日前线,在徐州会战的撤退转移阶段奉命在禹王山一带阻击侵华日军。这场阻击战自4月22日在邳州陈瓦房打响第一枪,历经27天惨烈激战,于5月18日成功阻击侵华日军并奉命撤离。如今的禹王山海拔124.6米,而战前是126米,27天的战火耕犁,硬生生把山体“削”减了1.4米。

60军没有逃跑的将军和投降的士兵,都是主动请缨、慷慨赴死的名将,以血书明志、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勇战士。纪念馆展示了不少英烈的遗嘱、家书,既饱含浓浓的亲情,更洋溢着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怀,读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火石埠战斗中,团长莫肇衡挣扎着扯下浸满鲜血的军衣,在道旁石头上写下“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血书遗言,时年43岁;新婚仅6天的连长黄人钦殉国后,战友们在他身上发现了一封被鲜血浸透的遗书,那是他写给新婚妻子商幼兰的:“身为军人,义当报国。”

战斗中,大部分牺牲将士就地掩埋,骸骨至今仍安息于阵亡将士丛葬处——他们大多为无名英雄,没有墓碑铭文,却以血肉之躯为中国军队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禹王山上,有一棵当地很少见的麻栎树,历经27日战火洗礼,是山顶唯一幸存的树木。87年来,它栉风沐雨,枝叶茂盛,默默守护着牺牲在禹王山上的英灵,被当地人尊称为“忠烈树”。

场馆活化:让历史记忆焕发新生

记者:红色场馆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在推动历史记忆的活化传承与创新表达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

张凡:红色文化场馆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载体,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的活化实践,正是以“守护历史根脉—重构记忆场景—拓展传播边界”为逻辑主线,构建起三维度创新体系:

通过科学规划守护历史原真性。自2014年下半年起,当地政府严格遵循遗址保护与原真性原则,既保留遗址原始风貌,又最大限度维护周边生态植被地貌。通过新建纪念亭、鉴湖,修复战壕遗址、英烈墓及禹王园等设施,构建起完整的纪念空间体系。这种科学规划使纪念园在2015年8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成为徐州市首个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通过场景再造构建沉浸式记忆空间。在内容呈现上,馆内火石埠战斗、篾帽计(雨中退敌军)、六十军军歌等展项场景,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瞬间;馆外则以“时间轴+空间符号”强化记忆锚点:主题广场设置三组时间铭刻——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1938年4月22日(阻击战开始)、1938年5月18日(成功撤离),形成清晰的历史坐标轴;主轴线台阶按“1段、9段、3段、8段”分布,隐喻1938年的关键年份;禹王山顶峰战壕遗址旁的弹孔残石,更以实物形态诉说着当年的激烈战事。

通过数字化呈现打破时空界限。为进一步延伸传播触角,2022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天,“邳州红色场馆”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平台持续优化功能模块,集成线上预约、云上展厅、云祭扫等数字化服务,构建起“线上云展+线下体验”的融合体系。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场景再造和数字赋能,红色场馆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抗战精神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讲好伟大抗战精神,激活青年一代的历史基因

记者:面对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时代环境,纪念馆如何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用青年习惯的方式讲透抗战历史的精神内核,引导他们在铭记中汲取奋进力量?

张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特殊现实意义。让抗战历史走进青年心灵,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前行动力,是时代赋予红色场馆的重要使命。

以家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抗战岁月中,爱国主义是支撑无数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我们通过各类专题展陈,引导青年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将报国之志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同时,着重传递“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的价值理念,让青年理解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用技术创新重构历史场景。突破传统图文展示模式,运用智能技术让历史“活起来”。例如通过VR技术还原战地实景,参观者可沉浸式体验当年的战争场景,让历史不再是平面叙述,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立体空间。这种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能有效激发情感共鸣。

以青年话语传递精神力量。深入研究“Z世代”的信息接收习惯,用短视频、直播等青年习惯的方式讲述抗战故事,引导青年在复杂舆论场中辨析历史真相,坚守真善美追求,让抗战精神从“史料文字”转化为青年认同的“精神密码”,真正实现“基因传承”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