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创新机制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融合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8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梁辉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铸魂育人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被赋予新的内涵和重要地位,为高校思政课融入传统文化提供了战略指引。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亟须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三维赋能体系”,是破解当前融入困境的实践路径。

构建系统性内容筛选与转化机制,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高校思政课首先应明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方向性,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的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重点在于精准筛选与深度转化,需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内容筛选与转化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以思政课的核心目标与文化认同培育的阶段性要求为双重导向。其中思政课的核心目标包括价值引领、理论印证和历史逻辑,而文化认同培育的阶段性要求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应精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兼具时代适切性与认知可及性的内容。如将“仁爱”“民本”等传统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贯通,揭示其内在逻辑关联,避免简单拼接式教学。

高校思政课在推进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应坚持辩证性扬弃的原则,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理智慧、道德规范与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并非割裂存在。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呼应,“诚信”“勤俭”等传统美德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通过跨学科研究与专业支撑,构建“古今贯通”的阐释路径,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思政课的本土化话语资源。资源库建设是实现系统性转化的关键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建立涵盖基础概念、专题内容与拓展素材的模块化资源库,注重通用性与特色性结合,形成“菜单式”供给体系。同时,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动态更新,确保资源的持续生命力,为教师提供灵活的教学工具。

创新立体化教学实施机制,催化深度文化认同

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涵边界后,需进一步构建科学的教学实施机制,这是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需通过技术赋能与双主体互动,构建沉浸式、对话式的教学场景。思政课教师应坚持“认知—情感—行为”分层递进原则。认知层面,可运用“问题链”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时代价值等核心命题,强化理论思辨与价值澄清;情感层面,要打破单向灌输模式,通过情境模拟、具身体验等方式增强文化亲近感,借助虚拟仿真、情境模拟等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魅力;行为层面,则需设计知行合一的实践项目,如传统文化调研、社区服务等,推动文化理念外化为自觉行动,同时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利用慕课、直播互动等形式拓展教学时空,让文化浸润突破课堂边界。

师生关系的重构是教学创新的核心,教学过程要强化双主体互动。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引领者”与“对话引导者”,通过精讲、设问、深度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充分激活,鼓励学生通过研讨、创作、汇报等形式表达见解,在对话碰撞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在互动中实现从“要我认同”到“我要认同”的转变。技术赋能是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智慧教学平台可实现资源精准推送与学情实时反馈,VR/AR技术能突破时空限制,再现历史场景,增强文化亲近感。同时,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状态与情感倾向,为教学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完善多角度评价与动态优化机制,建立育人闭环系统

高校思政课改革应通过科学评价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效进行精准评估。这要求构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目标、导向清晰的评价反馈机制,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计应弱化对知识点的识记,强化对情感态度与行为转化的监测。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情感反应,通过实践报告评估其文化践行意愿,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其价值认同深度。同时,综合运用标准化测验、反思日记分析、量表测量等多元方法,实现全过程、多角度的证据收集。评价机制需建立起“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实现动态优化的核心功能。教师需要定期分析教学堵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例如发现学生对“民本思想”与“人民中心”关联的理解存在偏差,可通过补充案例或调整教学设计加以修正。通过持续迭代,推动机制螺旋式上升,实现文化认同从知识传递向信仰内化的跃迁,推动整个融入机制螺旋式上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在于激活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并以此夯实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根基。要持续在机制创新上发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培育文化认同的主阵地,引导青年学生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本文系西安市2025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5ZD50〉阶段性研究成果,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SGH24Y274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