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丽波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需在传递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唤醒青年学生的精神自觉和价值认同。面对“Z世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和数字化生活方式,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的单向灌输、理论悬浮等困境日益凸显,亟须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是回归教育的初心——育人,当思政教育课堂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对话,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政教育将会突破现实困境,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堂模式创新
翻转课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优势。课前,思政课教师可依据本堂课涉及的知识点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行观看相关视频、文字资料等,完成对基本理论知识的预习;课上,思政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课前预习环节遇到的问题及收获的心得进行分享和交流,在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后,思政课教师可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复习资料、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对知识展开新一轮的巩固和练习,进而提升思政课堂的质量。
研讨式课堂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效果显著。思政课教师可在课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引入特定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历史文献、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形成独特见解和思考,并在课堂展开详细阐释和讨论,学生可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项目学习式课堂在新时代思政教育课堂中应得到广泛应用。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项目,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将思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可有效锻炼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
案例教学法。思政课教师可依托网络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素材和资源,选取贴近新时代大学生审美偏好和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案例,深入挖掘与思政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部分,有机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对真实案例的生动诠释和深入解读,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专题教学课堂创设特定情境,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社会大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思政课教师可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历史人物纪录片、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红色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开展志愿者服务,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角色转变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课堂上,思政课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式偏好、学习能力高低等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方案。在理论知识获取环节,转变灌输式讲解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自主探索答案和知识。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瓶颈和困难时,思政课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突破困境;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创新想法时,思政课教师要予以肯定和支持,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当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下降时,思政课教师应高度重视和关注问题源头,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新时代思政教育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师生可在课堂上就某一理论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收获和见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评价机制完善
评价内容全面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阶段测试成绩、期末考核结果等终结性指标,涵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举手发言次数和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线上平台浏览和学习轨迹、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程度等过程性指标。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自评、同辈互评、小组评价、社会实践项目服务对象评价、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方式,通过收集来自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评价反馈信息,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果应用及时化。在评价结果生成之后,将其反馈至思政课教师端口,方便其精准掌握学生的具体状况及自身教学不足之处,并作出针对性优化和改进,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坚决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赋能
在线学习平台。数智化时代,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慕课平台应用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其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学习全国不同高校的优质思政课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讨论、完成测试和作业等流程,根据时间和需求,自主安排学习和提升,有效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性。相较于慕课,微课平台则以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更大助力。思政课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过程中参考运用。
社交媒体与直播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创建专属账号,定期发布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在评论区展开交流互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深入思考问题、接受思政教育熏陶。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直播功能,进行在线授课和实时答疑,有效降低换课、替课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平台的直播回放留存功能还能为学生后期复习和巩固学习的开展提供便利,进而保证思政教育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是一场关乎教育本质的深刻变革。它要求高校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思政教育真正从“高高在上”走向“融入日常”。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教师亦需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创新的思维、更扎实的行动,持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始终牢记每一堂课都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每一次互动都是思想碰撞的契机,让学生的声音被倾听、学生的思考被尊重、学生的成长被赋能,进而让思政教育课堂的生命力蓬勃绽放。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武汉城市学院教改重点项目“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2024CYZDJY012〉研究性成果,2024年文华云联盟网络示范课程一般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B05〉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