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应用
日期:08-31
版面:
第7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梳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实践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在历史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是理论回溯,更是破解现实难题的钥匙。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到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应用。
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政策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其中,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位置,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发挥。这种理念的转变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时代价值,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智慧。政策实施效果。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成果表明,科学的政策设计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指导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模式。绿色产业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高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在清洁能源领域,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针对性开发利用减少了产业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产业转型推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在此过程中,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完善监管机制等举措,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低碳管理模式,逐步摆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开发规划。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这为各国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当代实践中,各国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借助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评估各地资源分布状况。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实践中的又一重要体现,其核心在于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再利用,从而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在各国实践中,资源循环利用已被广泛推广至多个领域,如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等。我国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建设静脉产业园区、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举措,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网络,为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