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地方红色资源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6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胡悦 张力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地方红色资源以其特有的地域性、真实性、生动性优势,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课堂和便利鲜活的教材。充分挖掘和运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建设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建设过程中应避免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而要从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机制构建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创新育人格局,奋力谱写高职“大思政课”新篇章。

盘活红色资源:让思政课堂“立”起来。地方红色资源通过物质遗存与精神内涵的双重维度,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和现实案例。在新时代,盘活红色资源,就需要探索出一条“内容铸魂、形式赋能”的特色路径,让红色基因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结合“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从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出发,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品质、地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专业学习内容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等紧密结合,全面探索地方红色资源中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及重大历史事件,并在此基础上,找准红色资源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进行如校本课程、特色选修课等地方红色资源课程化开发,扎实推进红色资源创新转化。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红色资源应用于思政课堂的实效性。数字化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静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教育资源,涵盖图文、影像、虚拟现实(VR)体验、增强现实(AR)体验等多种形式,对红色遗址、文物、文献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数字化存储与展示,进而实现红色资源的多维呈现与动态交互功能。

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地方红色资源以独特的历史记忆及地域特质,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精神气质,成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抓手。传统思政课长期面临时空局限、情感疏离双重结构性困境,在封闭的教室通过单向的知识灌输,难以触发学生的深层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为突破此困局,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应提升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与实效性,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云端式”三轨驱动模式,创新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模式,有效破解思政教育中的“时空隔离”“情感疏离”和“知行割裂”等问题。沉浸式教学,是突破传统课堂时空局限、深化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通过实境课堂和红色研学构建“认知—情感—行为”完整育人链条,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教育载体,使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得到充分释放。互动式教学,即打造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协同授课的“双擎”交互课堂,打破一位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形成“理论阐释—实践印证—价值引领”的立体化教学闭环。云端式教学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教学场景,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全新载体,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弹幕讨论、虚拟分组研讨等交互功能,以及开发系列红色主题微课等手段,构建出时空延展、形式多样、交互灵活的教学新样态。

构建协同机制:让育人合力“强”起来。整合多元社会资源,是破解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资源分散、合力不足等问题的重要路径。通过打造不断完善的协同育人及资源整合机制,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供给模式,实现校内外红色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一方面,校地共建,打造育人“资源库”。院校应积极联合地方企业、文旅局、党史办等单位成立协同工作小组,搭建“政校社”协同育人平台,统筹规划实践基地建设、资源整合及师资建设等工作,实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联动,形成“课堂—校园—社会”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模式。另一方面,校级联动,推动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红色教育联盟,形成跨校协同育人机制,定期通过联合备课、集体研修等方式实现教师资源的动态共享,有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红色资源育人价值与“大思政课”建设目标的有机统一。此外,校内协同,构建双轨育人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直接影响红色资源赋能的深度与广度。具体而言,搭建跨部门协同育人平台,思政课教师分管课程思政工作,建立教师协同备课制度,形成以地方红色资源为纽带的课程体系联动机制,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我国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善用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问题导向和需求适配为基点,通过“盘活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协同机制”的多维度创新实践,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才能有效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实现红色基因在高职人才培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苏教师函[2024]14号〉资助项目、2024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善用地方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究”〈24SZB-04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