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善用红色文化 提升育人实效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6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张金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善用红色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升育人实效。

校地协同优势互补,激发红色文化资源活力

加强高校与革命教育实践基地的协同合作,在挖掘革命历史、凝练革命精神、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方面应有所作为。

搭建校地合作的红色文化研究机制。将高校科研与地方革命历史挖掘相结合,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党史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学科体系完备、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地方红色文献考证、口述史抢救性整理等基础性研究。通过校地共建科研合作平台,系统挖掘革命遗址、文物档案等特色资源的价值内涵,在联合课题攻关、实践基地建设、数字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协同地方共建智慧红色教育平台,推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同时,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培育专业人才、策划主题活动、创新文创产品等方式,促进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构建“研究—保护—传承—创新”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进。

探索校地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和革命历史传承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地方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地方革命史、英雄人物事迹融入思政课程,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育人模式。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革命遗址调研、口述史整理和红色文化宣讲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历史场景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实践锻炼中增强使命担当。

大中小思政一体贯通,注重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构建递进式红色育人体系。高校以思政课为载体,联合中小学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标准,研发“大—中—小”学校分学段教育目标:针对小学生群体,主要偏向于对红色革命故事的了解和熟悉,形成集体记忆;中学生则侧重于凝结对红色革命精神的领悟,用革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则注重于红色理论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真正用思辨精神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这种层层深化的红色育人体系能够让青年学生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

建立师资协同培养机制。让真正懂历史的人讲历史,让真正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革命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取得受教育群体的价值认同。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知识积累,更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感染力。为此,高校可以联合中小学设立“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联合教研组”,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互结对,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培训、教学示范课等形式实现大中小红色教育教研组的交流,联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下沉中小学指导的同时,也可以吸纳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红色课题研究。

建立融合实践育人机制。高校应探索与大中小学共同建立红色文化云课堂平台,共享大中小学精品课程;建立“红色教育衔接实验班”,设立大学生助教答疑专区,通过“大手拉小手”发挥朋辈教育功能,用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高校红色社团对接中小学社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联合申报“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项目,形成有益的红色研学成果。

切实注重传承实践,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力军,要不断增强青年一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讲述好红色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话语体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讲好红色故事的最终目标是让青年能够深刻体悟革命先辈的信念和精神。传统的红色故事多以宏观叙事为主,重点突出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梳理。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的主体框架下,在尊重红色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在小人物和小切口方面进行创新,用当代青年接受的话语体系来讲述革命故事,使得革命故事更有亲和力,让红色文化更能浸润青年人的心灵。

使用好红色场景。一方面,高校要用好现有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文化场景。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面对大量的复原革命场景、革命物件的展陈,青年人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依托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如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库,开发红色历史事件的VR沉浸式体验课程,利用互动投影、全息影像等新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青年人“亲历”历史事件,在互动中感受红色力量。

传承好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大多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也不是革命战争年代所独有,在各种伟大的社会变革中,都会形成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高校引导青年人传承革命精神,不仅要深入了解革命精神的形成背景,而且要理解其深刻内涵,更要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青年的心灵,深化并升华为情感认同。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员;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Z2023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