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注入文化力量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第12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杨 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重要讲话为文化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强劲动力。立足目标、内容、方法三维向度,探讨文化力量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旨在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协同共进。

坚持以文育人,文化力量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文化赋能与文化滋养。从目标向度看,需围绕文化育人主线,坚持总体性与具体性相统一,构建高举党的文化旗帜、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育人共同体。

从总目标看,锚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根本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同育人指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厚植文化根脉、涵养文明气韵;以革命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淬炼精神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凝聚复兴力量、引领时代航向,共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在文化育人总目标的指引下,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文化力量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各学段具体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培养文化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基础,提升文化感受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根基,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文化理解力;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理认识,树立正确文化观;大学阶段重在强化文化使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自觉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文化使命。

深挖文化资源,文化力量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厚植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育人素材。从内容向度看,文化力量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宝贵资源,并有序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

打破学段壁垒,强化文化内容的有机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虽生成条件不同,但内在逻辑一脉相承,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需打破学段壁垒、强化内容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将“民惟邦本”的治理智慧、“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等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中筑牢文化根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斗的精神丰碑,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厚植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立足当代中国实践的精神旗帜,将脱贫攻坚、科技自立自强等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价值坐标。

把握学段特色,推动文化内容的循序渐进。遵循从感知、认知、到思辨、创造的认识规律,推进文化内容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文化感知为切入,通过讲授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识国旗唱国歌等红色文化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重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一家亲、延续中华血脉等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文化思辨为重点,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升思维能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创新为驱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结合”、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使命等重要理论,激发使命担当。

突出模式创新,文化力量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一体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本质,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立体化的协同育人形式。从方法向度看,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坚持多式融通、方法进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融入学生精神血脉。

横向上坚持多式融通,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数字赋能、教研创新四维协同的立体方法体系。立足思政课主阵地,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深度挖掘典籍中的文化典故、革命历史中的鲜活案例、当代社会的先进典型,增强文化理论阐释的生动性;拓展社会大课堂实践场域,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乡村文化振兴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深化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认知;打造网络云课堂数字载体,借助AR、VR等数字技术构建“云游文化遗址”“VR重走长征路”等虚拟仿真教学场景,增强教学沉浸感;构建教研全课堂协同机制,打破学段教学壁垒,开展基于文化主题的联合备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全学段教研合力。

纵向上体现方法进阶,实现层次性、阶段性的教学策略优化。小学阶段侧重故事化、生活化教学。针对小学生思维较直观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化故事讲解、3D动画演示、传统习俗体验等形式,激发文化感知兴趣。初中阶段侧重情景化、体验式教学。结合初中生初步形成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人机互动等方式,系统传授文化知识。高中阶段侧重议题式、研讨式教学。围绕“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等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和小组辩论,培养文化辨析能力。大学阶段侧重理论性、探究式教学。本专科阶段强化理论学习,深化对“两个结合”的理解,破除认知迷雾;研究生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强化实践探究,增强学生作为文化传承者、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4SKSZ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