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
日期:08-30
版面:
第9版:智观·解码烽火印记 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王晓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多年风雨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的历史,是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富矿。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既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呼唤。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聚焦”:聚焦学生思想特点,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为学生答疑解惑
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大水漫灌”,而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精准施教。一是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学生的困惑点。“00后”学生被称为“平视世界”的一代,自信乐观,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但不排除部分学生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对自己期望值偏低,缺乏明确的理想目标;只关注个人理想规划,忽视社会理想追求;践行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错误、消极、落后的观念。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总开关”出了问题。
二是精选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奋勇前行的优秀案例故事,满足学生的需求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故事,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科书。应紧扣学生的思想困惑,科学引导其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如,以雨花英烈中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有的人还是留学归来的博士,却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工作中,甚至献出宝贵生命也无所畏惧的感人事迹,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譬如,引用中国革命青年楷模恽代英对狱友说的话“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信念是什么”“在个人成长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有何价值”等,并带领学生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先进事迹与当下的一些错误思潮作对比,帮助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从“碎片叙事”到“系统构建”:强化系统梳理,深挖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意蕴
讲故事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但碎片化的叙事,往往多停留在零散的片刻触动。思政课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动人故事,也要深挖其背后“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价值意蕴。一是从历史维度梳理,体现理想信念的传承。讲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故事;讲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故事;讲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故事;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故事。通过历史脉络的串联,让学生能够感悟理想信念在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身上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认识到百年党史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践行理想信念的生动历史。
二是从理论维度概括,增强故事的理论性。理想信念的故事不仅在于情感共鸣,更在于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要深挖故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带领学生感悟其背后的真理力量。如在讲述“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故事时,不仅要以准确的数字真实反映抗战时期广大青年奔赴延安的独特风景,展现当时进步青年向往革命圣地、追随革命理想的感人历史,同时也要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带领学生对比“延安作风”与“西安作风”,深刻理解“延安作风”何以能打败“西安作风”。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领悟,并自觉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青春底色。通过故事与理论的双向阐释,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从“课堂讲授”到“实践落实”:完善路径设计,常态化长效化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忠于理想信念的先锋故事
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必须坚持以人的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充分彰显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思想理论、价值理念。
打通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联动,让故事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大课堂的故事寻访实践,组织学生走访革命老区、纪念馆、英雄故里,挖掘“未被讲述的故事”,形成口述史故事集,在实践中体会理想信念的当代价值;搭建网络新课堂的故事传播平台,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传播者,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青年说”专栏,用青言青语传播正能量。
健全师资建设与评价反馈的保障机制,让故事讲深讲好。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培训,提升其挖掘故事、阐释故事的主动性。同时要注重评估反馈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是教师评学,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实践考核;另一方面是学生评教,及时收集学生对思政课的反馈意见,定期对思政课进行评估和改进,让故事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融入日常行动”,成为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矢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精神源泉。
(作者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编号:2023SJSZ03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