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吾悦广场的“法律集市”现场,摊点前挤满了前来咨询的群众,公证员通过短视频向青年创业者讲解合同签订常见风险……
今年以来,淮安市司法局创新开展“法律集市”工作,以传统民俗活动为载体,构建起“阵地+供给+保障”全链条法治惠民新模式,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相关活动81场,现场服务群众超万人,调处矛盾纠纷130余起,“法律集市”成为基层群众广泛认可的“金招牌”。
阵地化布局,
从“传统输出”到“破圈出彩”
“我是你老师,需要交资料费;我是你同学,出了点事需用钱……陌生信息勿轻信,骗子盯上了你的零花钱。”在淮安市淮安区乡镇大集的“法律集市”摊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大姐正向孩子们普及反诈知识,“用剪刀剪出的‘防诈秘籍’,比单纯讲法律条文更能让人记得住。”
和传统普法单向输出模式不同,淮安市司法局通过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夜市经济、数字技术等场景,采用“固定+流动”模式,以社区广场、大型商场、银行网点为固定阵地,选择人流量集中的农村大集作为流动阵地,围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矛盾调解、普法宣传、法治监督六大类别,组织各县区局,打造出了一批如清江浦区“法治快车”、淮阴区“法律夜市”、金湖县“好市相逢”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沉浸式法治体验项目,真正将法治服务模式由“流动设点”升级成“阵地辐射”。目前,全市共创作法治主题的农民画、剪纸作品1300余幅,发放法治主题画册3000余册,开展法治体验活动30余场。
精准化供给,
从“大水漫灌”到“靶向供给”
2月,在淮阴区王家营街道的年货大集上,“法律集市”针对老年人群体推出“法治年货”套餐,现场帮助追回被诈骗资金6万元。受助的张大爷感慨:“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赶集就能学法、用法。”
借着“苏超”热度,在全市各“第二观赛现场”组织点球大战、法治盲盒、有奖竞猜等趣味普法互动项目,将严肃的法律知识化作可触可感的趣味体验。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李先生很是欣慰:“边看球边学法,比我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针对基层群众法律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淮安市构建起“需求收集、服务定制”的精准服务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双渠道,细致梳理出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继承赡养等七大类96小项常见法律需求,编排专题趣味活动、编印“案例图解+法条解读”宣传手册,将复杂的法律流程转化为一个个游戏互动环节和漫画图示,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今年以来,淮安“法律集市”活动累计接待群众咨询1万余人次,现场为群众解决法律援助申请、矛盾纠纷调解、涉法涉诉案件咨询等各类法律服务需求120余件。
闭环化保障,
从“一时一地”到“长效治理”
“过去扯皮好多年都解决不了的事,现在‘法律集市’统筹相关专业力量一趟就帮我解决了,太感谢了。”被自家财产纠纷闹得多年不得安宁的张大爷在问题成功解决后,很是激动地说。
淮安市司法局“法律集市”不仅是普法平台,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柔性纽带”。为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淮安市司法局明确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规范,形成“问题收集、分类转办、跟踪反馈”的服务保障闭环。在“法律集市”服务站点,由法律顾问、调解员、公证员组成的联合服务团,定期面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对简单咨询当场解答;复杂疑难的问题,则由市县协同处置,确保圆满解决。各“集市”服务团队还会对已受理办结的法律援助、矛盾纠纷、公证事项等进行电话回访,听取群众建议,以确保服务质效。截至目前,已办结的30余件公证、法援案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下一步,淮安市司法局还将持续深化“法律集市”品牌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让群众需求与法律服务无缝对接。 郝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