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退伍老兵高夫全有一本“家庭拥军基金”专用存折,每月他都会把自己的收入存入一部分,等凑到一定数额后作为慰问金捐给驻地部队。今年8月1日,当高夫全带着满满一车慰问品驶入驻贾某部营区时,热烈的掌声顷刻间涌来。官兵们簇拥着这位熟悉的身影,一声声“高大哥”此起彼伏。这已经是他第29年风雨无阻的“八一”之约,存折更换了一本又一本,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那颗炽热如初的兵心,在岁月风尘中愈加明亮。
1996年冬天,高夫全刚刚脱下军装回到老家徐州贾汪区紫庄镇,军营的点滴日夜萦绕心间。次年春节前,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酝酿成型:要将自家辛苦养了大半年的近300斤肥猪送到部队。年二十六凌晨,他独自在院子里宰杀完毕,天未亮就蹬着三轮车,载着200多斤猪肉,在寒冬中向马山营房进发。3个多小时的艰难骑行,汗水和寒风浸透单衣,当猪肉送到部队食堂时,他脸上却绽开了满足的笑容。
然而归家后,等待他的是母亲心疼的泪水与家人的不解。那猪肉凝结着全家人的辛劳,就这样被儿子“擅自”送走。面对责备,高夫全的拥军之心却如淬火之钢,愈显坚定。谁也没有想到,1998年“八一”,他竟一次送去了3头猪——他用行动向家人昭示了内心不可撼动的信念。
为将这份拥军深情化为细水长流的支持,高夫全做出了一个决定:无论顺逆,每月必将其收入的50%存入“家庭拥军基金”,专款专用。在水泥厂当工人时,月薪400元,他雷打不动存入200元;创业初期,他拿出辛苦积累的一半利润1.5万元注入基金。29年光阴流转,这个朴素而庄严的承诺从未褪色,累计支出已逾百万元,成为支撑起无数战士心中暖流的坚实堤坝。
高夫全的拥军情怀不止于物质的涓滴汇流,更深蕴着战友般的血肉情谊。1998年洪水肆虐,他连夜整理家中物资,连同全部积蓄寄往抗洪一线:“我永远都是一个兵,虽然不能同往,但心与他们在一起。”2000年,当他了解到“周丽平连”战士小张家境艰难,便如兄长般默默关怀,不仅常带生活用品探望,更悄然汇款接济其家人。小张退役时紧握高夫全的手:“大哥,我一辈子忘不了你。”
钢铁意志与柔软内心在他身上浑然一体。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三天,他径直在刚起步两年的公司门上贴出转让启事,嘱托妻子将变卖所得全部捐献。自己则穿上珍藏12年的旧军装,怀揣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孤身奔赴绵阳。在北川崎岖的救援路上,面对灾民投向食物与水的渴求眼神,他毅然将整箱方便面与仅剩的一箱水悉数送出,只给自己留下一瓶水。
在灾区昼夜奋战的日子里,他与18岁的侄子高远一同装卸物资、搭建帐篷,三天仅共饮一瓶矿泉水。当目睹失去亲人的灾民强忍悲痛为救援人员生火做饭,他端着热腾腾的饭碗,泪水终于决堤。苦难中的坚忍与互助,让这位老兵更深切地体会到军人使命在和平年代依然如钢浇铁铸。
29年,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创业艰辛到服务乡梓,身份在变,岗位在变,唯有高夫全胸膛里那颗兵心,始终如初时滚烫。当阳光照亮营区,高夫全与官兵们亲切交谈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岁月流逝,兵心永恒。这位普通退伍老兵用半生坚守书写的“家国存折”,其价值远非账面上的百万数字所能衡量——那上面每一笔存入,都是对军人职业最深的敬礼;每一次支取,皆化作民族脊梁最温暖的支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