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弦索叮咚,“评弹之乡”唱响时代新曲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24版:苏州观察·城乡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栏的话:地处苏州城西的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曾因诗歌而闻名遐迩,又因工业蓬勃发展而兴盛。这里活跃着超7000家内外资企业,承载着超20万居民的安居梦。本报即日起推出“‘桥’见幸福”专栏,记者将深入一线调研采访,看枫桥人生活中的“小确幸”,感受这座幸福城区的魅力所在。

□ 本报记者 陈悦勤

一首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让地处苏州西部的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地方。然而鲜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里不仅是景色秀美的诗意之地,更是苏州评弹的生长沃土。

这里是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丽调”创始人徐丽仙的诞生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是苏州评弹书场最多的乡镇之一。如何更好地将评弹这份文化基因延续传承?枫桥街道开始仔细谋划。

从搭建东枫、康佳和丽仙等书场,到组建丽调工作室,再到成立“小徐丽仙”班,枫桥街道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评弹融入百姓生活,植入城市基因,不仅为居民输送了更多文化大餐,更让“评弹之乡”在活态传承中唱响时代新曲。

从家门口演到大舞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伲苏州是个好地方,欢迎大家到苏州来白相!”8月21日晚,苏州狮山大剧院一楼的“合方·幕间时光”响起婉转动听的评弹之音。舞台之上,11位身穿旗袍的表演者怀抱琵琶半遮面,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唱腔如雨打芭蕉般清亮,引得听众跟着这节奏一起闭目晃首、沉醉其中。

这婉转动人的唱腔和熟稔的指法,几乎要让人忘记,这些表演者其实并非专业评弹演员,而是枫桥书院评弹沙龙班的业余爱好者。而眼前的这场演出,对这支自发成立仅一年多的草根团队意义非凡,这是她们第一次全员登台的专场演奏会。

“万万没想到,当时仅有五六个人的小队伍,如今竟能闹出这么大的‘阵仗’!”看着姐妹们的自信表演,沙龙班的组织者之一俞建英神色逐渐轻松下来,聊起她们的故事。

“很多‘老枫桥’从小就是听着评弹长大的,保留着听评弹、唱评弹的习惯和爱好。”俞建英说,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跟着哼唱一两句没啥问题,但说到技法和乐理,却是所知甚少。

“既然这么多人有共同的爱好,那能不能成立一个新组织,把大家都聚集起来,一起组队练习呢?”有了这个想法后,俞建英找到枫桥街道提出了建议,双方一拍即合。街道将枫桥书院给评弹班作“大本营”。自此,每周四下午,学员们都自发来到这里集中排练、抱团练习。

俞建英打开沙龙班群聊,群里发的都是学员们自己录的评弹教学视频,聊的都是曲子的弹奏、演唱技巧。“不光自己练,团队还请来国家一级演员陆月娥、资深评弹名票潘祖德等‘大咖’指导。”俞建英说,现在沙龙班的名气越来越响,慕名而来的不仅有枫桥人,还有外地居民。

在枫桥,一支支活跃的草根评弹团,正成为这座“评弹之乡”的新名片。市井烟火中的弦音之声,印证着这座小镇在文化传承保护上的自觉与担当。

最好的保护就是融入生活

往前追溯,枫桥与评弹的缘分,其实由来已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枫桥街道便是苏州评弹书场最多的乡镇之一。当时西津桥、白马涧、向街3个集镇有9家常设书场,仅西津桥镇,就有“明月楼”“聚贤居”“朱顺记”“周松记”4家书场,每天日夜两场听众达500人之多。

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丽调”创始人徐丽仙也诞生于此,其代表作《黛玉葬花》《雪里红梅》至今仍被广泛传唱。枫桥街道的徐丽仙纪念馆里,陈列着她生前的演出服饰、乐器、曲谱等珍贵资料。她的人生故事和婉转唱腔,也影响着一代代枫桥人。

“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对评弹最好的保护与传承,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评弹、爱上评弹,让评弹成为‘苏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枫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评弹是枫桥人血液中流淌的乡愁,是小镇的文化根基。延续好、传承好评弹,枫桥着力点就在一个“融”字,将评弹巧妙融入生活、融入日常。

于是,遍布枫桥各地的书场建起来了。枫桥街道在东、中、西部,分别设立了东枫、康佳和丽仙三大书场,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专业评弹团签约,保证每个书场每年有300余场演出,还广邀江浙沪名家汇演,让居民只需在家门口就能听到正宗评弹。

来到康佳书场,暖黄的灯光在舞台上投下光影,评弹演员端坐在凳子上,将琵琶横抱怀中,手指轻轻拨弦。只听“叮”一声弦音荡开,她舒眉展眼,吴语唱词便从唇齿间流淌出来。台下茶香氤氲,听众沉醉在专业演员的精彩演出中。“很多居民11点多就来占座了,来晚的观众只能在过道加座!”书场负责人说。

覆盖枫桥全域的书场,将专业的评弹演出资源精准输送到家门口,润泽着百姓的文化生活。

学评弹从娃娃抓起

走进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古色古香的评弹教室里,处处可见评弹名家徐丽仙、评弹基础知识的介绍。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跟练琵琶的弹奏技巧,唱得有模有样。

“学评弹就像造房子,要打好基本功,运气、咬词、手指的弹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枫桥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娃娃抓起,学校以评弹艺术课程为特色,不仅成立了“小徐丽仙”弹词社团和“小苏州”评话社团,还将评弹融入了日常课堂教学,组织师生共同编写修订特色校本教材《吴音枫韵》,让评弹教育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课程化。

当前,枫桥街道正在不断地完善评弹人才培养体系。自2012年起,枫桥街道就揭牌启用了丽调工作室,2020年11月,当地又邀请徐丽仙的女儿、“丽调”传承人徐红牵头在康佳社区开设了枫桥街道评弹班,打造评弹爱好者们学习交流的共享平台;在这基础上,枫桥街道文联和徐红从2024年1月起,定期邀请苏州市各评弹名票和评弹爱好者抱团学习评弹。2024年9月,在枫桥街道的支持下,枫桥书院评弹沙龙班如火如荼地开起来了,越来越多居民来到书院,每周四常态化学习和交流学习心得。

这些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评弹艺术传承等活动,不仅提高了百姓的文化艺术素养,还极大地推动了本土人才的培育,会听、会弹、会唱的“票友”越来越多。

老家淮安的梁玉红,刚来苏州时对方言、评弹的乐理都一窍不通。从一张“白纸”到逐渐入门,梁玉红跟着姐妹们前前后后练了一年多。“我第一首学会的曲子就是《枫桥夜泊》,当时那叫一个激动。虽然方言不通、乐理不懂,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打心底里喜欢,并且肯下功夫,即使零基础也可以学得会、弹得好!”梁玉红说。

如今的枫桥,从校园课堂到书场茶馆,再到社区广场,处处都有动人的评弹之音。弦索叮咚中,文化正与这座小镇共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