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建茹 程婷
“菜园子变花廊子,看着就舒心!”前不久,姑苏区虎丘街道山塘社区发起“以绿换绿”行动,动员居民将山塘河畔杂乱的私种绿植统一置换为景观花卉。居民张阿姨捧着新换的月季花盆,满心欢喜。和张阿姨一样,不少居民置换了月季、七叶草等植物,河边30多处杂乱菜地,如今已变成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带。更可喜的是,居民还自发组建了护绿队,定期巡查维护。
这抹“绿”,正是虎丘街道全面开展“大扫除”专项行动的一道风景。作为苏州古城核心区的重要板块,虎丘街道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既有虎丘塔、七里山塘等文化地标,也分布着老旧居民小区和景区商圈。面对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双重命题,今年以来,虎丘街道创新构建社区联合体机制,因地制宜联动多方力量,直击环境整治难点痛点,通过“大扫除”“大走访”专项行动,以绣花功夫推动市容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跃升,为古城更新注入新动能。
“四个一”破题
从“一时净”到“持久美”
沿街商户主动清理门前堆积物、居民自觉维护楼道整洁……在虎丘街道,从繁华商圈到老旧小区,商户、居民、物业等正以多种方式参与环境整治。街道也在这场全民“大扫除”中探索新解法,创新推出“四个一”工作法与“正负清单”指引等,推动古城环境从“一时净”向“持久美”转变。
“四个一”工作法让环境整治有章可循。“一张图”分片包干,划出责任网格,整合街道、社区、物业等多方力量,实现7个社联体、19个社区及网格排查整改全覆盖;“一张卡”明确标准,首创质效检查《明白卡》,列出26条内容推动自查互查;“一张表”聚焦重点区域、动态更新,直观展示问题查改完成率等指标;“一张榜”定期通报,每周评选社区“前5后5”、物业小区“3优3差”,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在此基础上,街道推出“正负清单”工作指引,以“正面标准+反面案例”双向发力。正面清单就像一本环境管理指南,围绕店铺、街巷、物业小区、农贸市场4个场景,制定涵盖门前三包、立面清洁等8项细则,明确垃圾分类、楼道保洁、摊位卫生等具体要求;负面清单则像一面镜子,“照”出乱停车、乱堆放、乱涂贴等高频典型问题案例,标注违规要点。
为推动“正负清单”落地见效,街道还开展“清单进社区”活动。在清塘社区,居民自发成立“清单监督队”,对照“清单”逐条核查楼道堆物、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在阳光城花园社区,物业公司依据清单建立起常态化巡查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快处置。
依托7个社联体,街道更好地联动起19个社区的资源开展环境整治。社联体梳理出“成效相对明显”“问题反复反弹”“沟通联系不畅”点位的三类清单,挂牌督促整改。同时,对照《明白卡》自查互查督查,查漏补缺,确保整治成果扎下根、不反弹。据统计,近期街道工作人员深入小区楼道、背街小巷、居民大院等全面排查并集中清理,清运垃圾约14吨。
全民参与
街区“颜值”也有“内涵”
陈旧垃圾清走了,轮值“街长”上岗了,居民主动当起护绿员……随着“四个一”工作法与“正负清单”在基层落地生根,全民“大扫除”热潮正在虎丘街道持续升温。
在虎丘路社区,物业、环卫、社区等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哪里脏乱差就整治哪里。针对虎丘路新村12幢、玖园商务楼西北角绿化带等“顽疾”,集中清运无主杂物与陈旧垃圾;对少数居民不予配合清理的私家堆放点,耐心沟通化解矛盾,最终彻底清洁多个卫生死角,社区面貌一下子清爽亮堂起来。
“半个月能换回几块钱零花,关键是楼道清爽了!”连日来,在红星社区背街小巷里,居民们将分好类的纸箱、塑料瓶等递给回收员。每隔两周,标有“苏州城投再生资源发展公司”的回收车准时驶入社区,这项“定时定点回收”服务覆盖2000余户,累计回收量达1.5吨,资源化利用率超90%。
环境持续改善,居民参与热情越涨越高。在虎阜社区,活跃着一支“金虎服务队”,队员们天天在小区里开展巡查。前不久,队员叶阿姨在巡查时发现虎阜花园东区28幢旁的大件垃圾堆放点,因大雨产生积水,她第一时间联系社区,联动物业开展应急排水,并组织志愿者清运垃圾,迅速化解问题。
越来越多的商户也参与到“大扫除”中。清塘社区推行“门前五包2.0版”,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设施、包创意,并与商户签订责任书,商户参与率从原本的40%提升至95%。社区还成立“商户自治联盟”,由餐饮、零售等商户担任轮值“街长”,牵头组织每周“商圈清洁日”,协调垃圾清运、共享单车摆放等工作,真正实现共治共享。
环境提质
“扫”出宜居宜商新空间
如何让整治后的空间不仅整洁有序,更能焕发古城活力、承载美好生活?眼下,虎丘街道以“大扫除”为契机,正将环境整治推向更深层次的空间重塑与功能提升,持续释放老城区的温度与魅力。
漫步山塘街,昔日的边角地、闲置地正悄然“重生”。在山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侧,原来电瓶车杂乱停放的闲置空间,如今变身散发咖啡香的“go!Coffee驿站”。这是社区党委创新探索的“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社区提供场地并减免租金,咖啡销售利润按比例反哺社区治理基金。以“空间换服务”,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老社区的“造血”功能。
空间焕新之外,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也在同步推进。着眼细节提升,山塘街、广济路、留园路等景区周边路段的石球设施也迎来“焕新”,138个偏移、损坏的“问题石球”被清理。同时,街道在留园路等路段换上144个统一规格的浅灰色石墩,既消除安全隐患、优化通行空间,又与古城风貌相得益彰,赢得市民游客点赞。
空间改造最终落脚点,是“人居体验”的提升。针对老旧小区内部小微空间,街道因地制宜推进精细化改造。以冠云小游园为例,原本设施老旧、绿化杂乱的小游园,通过集中整治、居民共议后,依托共建单位资源,垃圾被清运、破损座椅换新,还增设了儿童休闲设施,成为居民休憩好去处。
环境提质的红利,也“扫”出了更优的营商环境。街道联合七里山塘发展联盟以“门前三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结合商户评价、文明商户评选等措施,带动商户深度参与街区环境治理。“街区干净了,大家愿意停下来看看,生意自然顺了!”山塘街一家老字号糕点店的店主笑着说。如今,沿街商户主动签订责任承诺书,做好店门口的清洁,让门店形象与街区风貌更协调。整洁雅致的街区环境,不仅让市民游客逛得舒心、消费放心,更帮街区聚拢了人气,实现了“环境美”与“生意火”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