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美娟
在太仓科教新城良辅社区,有一家以昆曲为主题的“无声咖啡馆”——新静书咖。这里没有惯常的招呼声,只有氤氲的咖啡香、器皿碰撞的清脆声响和咖啡师们温暖的笑容。
踏入书咖,仿佛置身艺术殿堂:印着昆曲元素的咖啡杯、精美的戏服与头饰、琵琶与箫笛等乐器错落陈列,昆曲主题文创产品点缀其间,让人沉浸于“无声胜有声”的婉约氛围。
“不只是咖啡香,更有文化味。”社区的90后青年陈佳说,“在这里能品味醇香咖啡,也能感受‘百戏之祖’的魅力。”她常常推荐朋友前来,既为一杯好咖啡,也为支持这份融合艺术与公益的社区实践。
这家“安静”的咖啡馆,不仅是一处文艺打卡地,更是残疾人就业的新平台和社区关怀的实体纽带。通过咖啡杯套兑换昆曲文创、定期举办昆曲体验等活动,书咖悄然串起邻里的情感与温度。“作为一名听障人士,我能自食其力,还能和大家一起感受昆曲的美,特别幸福。”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咖啡师张艺用手势比划道。
一杯咖啡,醇香之中承载着昆曲的悠远,也拉近邻里距离。这正是良辅社区以非遗传承为基、深耕品牌特色,将百年艺术融入现代社区生活的生动缩影。
良辅社区得名于明代“昆曲鼻祖”魏良辅。数百年前,他正是在太仓融汇南北曲艺,革新昆山腔,创立了婉转细腻的“水磨腔”。
如今,这份文化基因被良辅社区重新激活。自2019年成立以来,社区系统推进“良辅昆韵·流芳共赏”幸福社区项目,不断擦亮“良辅昆韵”文化品牌,让古老非遗成为幸福社区建设的“文化密码”。
行走在社区中,昆曲元素随处可见:老配电箱披上戏曲彩绘,步道旁设立主题打卡点,儿童游乐设施以昆曲乐器为造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既美化环境,也滋养心灵。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昆曲展示馆,精致的戏偶、工尺谱和传统乐器陈列有序,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居民可“穿越”时空与魏良辅对话,在光影交错间感受非遗的时代新韵。
从“看戏”到“学戏”,良辅社区推动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通过每月有展演、每季有新意的戏曲活动,社区构建起活态文化生态,让昆曲真正“活”在百姓身边。今年6月,一场“良辅昆曲雅集”汇聚来自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的名家与曲友,展开一场跨越六百年的艺术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该社区还连续举办五届“良辅曲会”,不仅唤醒了居民的戏曲记忆,更吸引了南京、北京乃至澳大利亚的民间社团来寻根问祖。“来这里不只是交流戏曲技巧,更像是回到了昆曲的‘老家’,这种归属感特别珍贵。”良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滢满是感慨。
此外,社区还成立“良辅昆曲社”,与娄东昆曲堂名社共建,邀请老艺术家开设唱腔、身段、表演等系统课程,覆盖不同年龄与基础的居民。
昆曲传承,更需浸润童年。良辅社区“七彩夏日”青少年暑托班特别设置“昆曲特色课”。孩子们穿上戏服、学习唱段,在老师带领下深入了解昆曲魅力。9岁的陆永涵第一次穿上水袖戏服时,眼睛亮得像星星。“昆曲让人着迷!”她和父母特意向社区赠送锦旗,感谢这份兼具教育与文化意义的暖心服务。
社区推进“昆曲小传人”儿童友好项目,绘制昆曲主题儿童友好地图,建成昆曲特色展示区,还组织青少年走进昆曲剧场研学,让昆曲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根发芽。
良辅社区党支部书记沈唯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通过传习、讲座、惠民演出等多种形式,让“良辅昆韵”品牌持续焕发光彩,让六百年水磨调持久回响于当代生活。
不仅在社区,太仓科教新城还将昆曲文化引入良辅中学,构建“一廊一馆四工坊一基地”课程体系,成立昆曲社团,将昆曲元素融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并计划推出“昆曲+社工”艺术疗愈模式,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
从无声咖啡馆到昆曲小传人,从曲会雅集到校园工坊,太仓科教新城以昆曲为线,串起的是艺术的传承、社区的温情、文化的自信,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的社区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