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德企之乡”酿出中德合作新滋味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8版:苏州观察·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 龙美娟

8月26日晚,第二十届太仓罗腾堡啤酒嘉年华盛大启幕。自2006年起,这场满是德式风情的活动,不仅为德企织就“第二故乡”的暖意,更印证了德国谚语“Bier ist Freundschaft(啤酒是友谊的桥梁)”,让莱茵河与娄江的联结愈发紧密。

有人不禁好奇,传统的德式庆典缘何在太仓这座江南小城举办,而且一办就是20年?答案藏在其三十余载对德合作的深耕里。从1993年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户,到如今聚集560多家德企,啤酒嘉年华的意义超越活动本身,成为中德文化融合的缩影。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也开启了新的10年。太仓正借这杯啤酒的“溢出效应”,推动中德在经济、环保、科技等领域实现全生态合作,让文化交融催生出对德合作新优势。

20年啤酒嘉年华

一杯啤酒架起友谊之桥

“啤酒即友谊,啤酒嘉年华让德式风情绽放,助力太仓对德合作结出更多硕果。”德国驻沪总领馆副总领事卢永胜在啤酒嘉年华开桶仪式上称赞,这场始于企业自发举办的德式庆典,已成长为连接中德文化与经贸的重要桥梁。

回溯至2006年秋天,德企伟思富奇在太仓敲响第一桶啤酒。这座江南小城不会想到,那一刻将开启跨越20载的中德啤酒情缘。从首届的试探性举杯到今日万人同庆的盛宴,太仓啤酒嘉年华已成为莱茵河与娄江交汇的浪漫注脚。

“德国人爱喝啤酒,太仓又是‘德企之乡’,最初是想为本地德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连续20年参与活动的伟思富奇首席技术官樊庆峰感慨道,“从交流平台到城市名片,它承载的不只是一杯啤酒,更是日益深厚的人文纽带。”

作为主办方,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TRT)主席张臻伟身穿巴伐利亚传统啤酒服饰,与国际友人共同举杯。在他看来,啤酒节能延续二十年,正因为其本质是文化的共享与情感的共鸣。“它源自德国古老传统,却在这里生根发芽,承载我们共同的记忆,见证太仓作为‘德企之乡’的蓬勃发展与深厚友谊。”

夜幕降临,德国乐队热情开唱,巴伐利亚舞蹈在娄江畔翩跹起舞,地道的啤酒、香肠与各国美食飘香,中外宾客举杯畅饮、欢笑交谈……来自德国的95后青年Robert Adolf首次来到太仓便倍感惊喜:“‘德企之乡’即故乡,这里的啤酒是纯正德国味,氛围让我仿佛回到故乡。”同时,作为一名短视频导演,他已被这座江南水乡深深吸引,将来会用镜头记录这里的风景。

啤酒嘉年华的热闹背后,是太仓三十多年深耕对德合作的坚实根基。从最初的技术引进、产业合作,到如今文化、教育、体育、城市风貌等多维度融合,太仓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德企生态圈”。560多家德企在此扎根,覆盖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罗腾堡风情街、中德友好幼儿园、拜仁慕尼黑足球学校等,则将纯正德式生活场景嵌入江南水乡。

太仓对德合作早已超越经济领域的“一枝独秀”,走向人文共融的“满园春色”。从中德乒乓球赛、足球友谊赛,到马拉松、艺术展;从德国面包房、餐厅到社会管理经验交流,太仓不断书写着“德式风情、太仓生活”的双向奔赴。

当第二十届啤酒嘉年华的酒杯再次举起,太仓不仅致敬过去三十余载的携手同行,更以这杯“友谊之酒”,酿造下一个“中德合作黄金三十年”的全新滋味。

17年“太仓日”

莱茵河畔擦亮“德企之乡”名片

娄江与莱茵河,两条不交汇的河流,因太仓这座江南小城,激荡出一段跨越山海的佳话。

穿行太仓高新区,以德企命名的公交站牌星罗棋布:“克恩—里伯斯”“舍弗勒”“通快”……这些德企标识与江南粉墙黛瓦交织出一幅独特图景。560多家德国企业在此落户,其中60家是行业“隐形冠军”,年工业产值逾670亿元。太仓的“德企之乡”实至名归。

万里之外,太仓也享有特殊声誉——被很多德国人视为北京、上海外的“第三大城市”。“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太仓与德国的亲密度。

今年6月,第十七届“太仓日”活动在德国“汽车心脏”斯图加特启幕,集中展示太仓与德国在经贸、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成果。活动现场,一批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涵盖生物工程、机械装备等多个领域。

“太仓日”是太仓每年一度的对德经贸文化交流平台,但太仓对德合作远不止于经贸。当天活动发布“2025中德贝多芬合唱艺术展演”,以音乐推动文化交流;太仓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签署近零碳园区建设合作协议,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德甲战略合作,提升双方影响力。这些举措标志着太仓正从产业合作迈向全方位、深层次的城市合作。

1993年,克恩—里伯斯集团作为首家德企落户太仓,开启了对德合作序幕。2008年,太仓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同年首届“德国太仓日”走进斯图加特,一场“双向奔赴”就此展开。17年来,“太仓日”走过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多座德国城市,成为太仓对德合作重要品牌。

从首届“太仓日”至今,太仓德企数量从115家增长至560余家,占全国德企总数10%。合作领域也从制造业逐步拓展至科教、文体、环保、城市建设等多维度。

严谨的德国企业为何愿“偏安”这座江南小城?“太仓地理位置优越,适合企业扎根发展。”克恩—里伯斯中国业务集团高级副总裁范·西蒙一语点明关键。太仓沿江临沪,主城至上海市中心仅50公里,高铁26分钟直达虹桥枢纽,坐拥长江第一大集装箱港,立体交通网联通全球。

区位优势虽是“敲门砖”,但真正让企业扎根的,是太仓独一无二的营商生态。德国巴符州经济部部长Dr. Nicole Hoffmeister-Kraut说,太仓不仅为德国企业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还提供了极佳的生活质量和休闲娱乐环境。

“双元制”教育为德企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太仓已建立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制定全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超1万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从公交站牌的德企名,到“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再到年年赴约的“太仓日”,对德合作早已融入太仓城市的肌理,在务实交流中稳步前行。

同心同“德”

让对外开放底气“看得见”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国对德合作的重要窗口,今年以来,太仓在经贸协同、人文交融与服务赋能等多个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

经贸协同能级持续提升,“德企之乡”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太仓启动中德(太仓)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编制,优化“1+7”全覆盖驻德联络网络——以法兰克福代表处为核心,7个联络处辐射德国多地,辅以众多招商合作伙伴,构建起高效服务德企落地与本土企业“出海”的双向通道。

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太仓莱茵内卡离岸孵化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成为连接中德产业资源的重要支点。太仓还积极组织企业赴欧开拓市场,精准对接德企总部与行业协会,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合作。

“水质好不好,鱼儿最清楚。”为提升涉外服务能级,太仓外籍人士服务中心正式启用,集成73项涉外政务事项实现“一窗办理”,并创新推出“HiTaicang卡”,为外籍人士提供便捷服务。

“这张小卡片,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用心。”卓恩美特宝科技总经理Philipp Zorn感叹道,如今他不需要随身携带护照奔波,一卡在手就能畅通住宿、体育、文旅等生活场景。

人文交流,同样是太仓扩大开放的软实力。德甲太仓战略合作成功签约,双方将在赛事、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展开合作;2025贝多芬合唱艺术季暨太仓中德合唱展演启幕,德国柏林女子合唱团中国首演落地太仓,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德企对太仓的信心却不降反增。今年1-6月,太仓新引进德资项目21个,德国化妆品巨头汉高在太仓港区启动品牌中国工厂建设,翰备机械等9个项目增资扩产。海瑞恩、博马科技等龙头企业持续加码,一批智能底盘、机器人执行器、灌装系统等高附加值项目加速推进。

从项目拿地到开工,太仓第500家德企伯曼集团仅用三个月。“政府为我们制定精确到半天的推进表,招商团队体谅企业事务多,沟通常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这样的诚意与服务,令人感动。”伯曼中国首席财务官黄晓桦说。

诚意之外,更有实招。太仓瞄准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精准引进配套企业,构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供应链生态。同时鼓励德企向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领域拓展,一批企业成功融入大飞机供应链。

太仓用30余载的耕耘,让德国基因在江南沃土扎根生长,结出产业共荣、文化互鉴的硕果。未来,太仓与德企,这对“老搭档”,还将以更紧密的协同创新,碰撞出新的发展火花。

(太仓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