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县朱自清中学立足“诚和至善”教育理念,创新构建“制度保障、专业赋能、文化涵养”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体系,打造出“名师引领、数字驱动、城乡共进”教师培养新模式。经过3年系统建设,该校教师专业发展达成率为95.8%,培养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53名,并辐射带动6所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立体化制度体系筑牢发展根基。学校建立以《教师发展五年规划》为统领,“分层培养”“校本研修”“发展性评价”三项核心制度为支撑的“1+3+N”框架,形成12个专项工作机制。首创“双轨制”培养路径:针对新教师实施“青蓝工程·五阶成长计划”,骨干教师则纳入“名师工作室·领航计划”,近3年签约师徒结对127组,孵化教学创新团队23个。资源配置上构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通过校本研修工作室、学科教研工作室和云端资源库工作室协同发力,集成微课资源6000余节,实现培训管理全流程数字化。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年度师训经费占比达9.2%,并建成多类人文空间,教师满意度连续3年超98%。
智慧化与协同机制激发成长动能。学校实施精准分层培养:新教师聚焦教学常规“五个一”过关考核;成熟教师深耕“课题、专题、问题”三题研究;骨干教师履行“教学+带徒”双岗双责。创新“双线融合”智慧研训体系,线上依托教师研修平台年均开展数字化培训,线下组织主题教研活动年均产出《高品质课堂教学优化指南》等23类实践成果,校本研修工作室累计整理个性化诊断报告800余份。构建城乡“三维联动”帮扶体系,通过制度输出、师资互派(派出骨干36名,培养乡村带头人58名)、资源共享(年共享优质课例200余节),显著提升帮扶校办学水平,如“教育共同体帮扶工程”助力共同体学校中考优秀率3年跃升27个百分点。
特色文化铸就育人品牌。学校深植朱自清文化基因,开发《荷塘诗韵》素养课程,打造“诗文+德育”模式,相关实践获《新华日报》专题报道,“清音”教师朗诵社助力学校获评“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依托地方非遗资源,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导师,开发《东海水晶雕刻》等特色课程,形成“非遗+学科”融合课例45个,2项成果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强化师德涵养,建立“清明制度、清正监督、清雅活动、清风评价”的“四清”机制,近3年家长师德满意度高达99.6%,保持零违规违纪纪录。
面向未来,朱自清中学将持续深化“制度筑基、文化培元、科技增慧”的教师培育生态体系:以人工智能驱动教师专业发展智能诊断系统建设,动态优化成长路径;拓展省级名师工作室辐射网络;研制《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标准》,构建“师德涵养—教学创新—数字胜任力”三维能力模型。通过输出可复制的教师队伍建设范式,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贡献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样本。
刘林 龚前华 章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