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产改赋能激活力 国企担当谱新篇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3版:强基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全省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浪潮中,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作为试点单位,以七年深耕绘就了一幅“价值赋能、多方共赢”的改革画卷。从2018年启动改革至今,不仅完成了160项改革任务、40项重点突破,更实现了从建章立制到价值跃升的跨越,相关经验被省总工会誉为“产改国企样本”。

破障聚智

让创新活力涌流成河

“以前搞创新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制度托底,咱产业工人也能啃下‘硬骨头’。”这是中车戚墅堰所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刘云清的真切感受。为打通创新“梗阻”,中车戚墅堰所制定《产业工人科技创新项目及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刘云清正是借此机制,带领团队攻克高铁齿轮箱联轴节自动化组装部分技术难题,让行业难点技术有了“中国方案”。

创新要协同,更要“抱团”。中车戚墅堰所打破工作室“各自为战”的壁垒,成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多专业融合攻关。《探索可控气氛渗碳炉风叶一体化铸造项目》的成功,正是冷热加工、电工等多领域工匠协同的成果。如今,联盟已成为发展的“强引擎”: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章莉巾帼科创工作室携手攻克了多项智能制造工艺和装备难题,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生产线90余条,自研智能化加工设备200余台套,彻底改变了汽车零部件产品机械加工的生产模式,并推动产品PPM从50以上降低到35。此外,张学斌技能大师工作室自研的高铁齿轮箱跑合试验台,攻克关键技术,累计创造外部销售超3000万元。唐欧平技能大师工作室研发的大型养路机械便携式捣镐拆装设备,精准解决客户痛点,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为了让人才“余热”生辉,中车戚墅堰所对顶尖工匠人才实施社会化议价返聘。高铁工匠陆堰龙退休后被返聘,深耕RV减速器齿轮加工工艺,将产品保精度寿命提升至6000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夕阳红”绽放新价值的典范。

提能增惠

让职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

“收入涨了、腰杆硬了,干活更有奔头!”这是全国劳动模范张剑云等产业工人的共同心声。在分配制度改革中,中车戚墅堰所出台对参与重大项目的高技能人才实施“科技项目工资制+分红”。产改以来,年收入超20万元的产业工人数量增长156%,用“真金白银”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

职业通道的畅通,更让工人看到“成长的风景”。中车戚墅堰所构建“初级工作者到首席专家”的6层18级成长阶梯,让技术优、业绩好的工人稳步晋升。目前,已有1069名产业工人实现职位层级提升,占比达66.8%;培养出“双师型”人才126人、“三师型”人才29人,600余名“多能工”持证上岗,形成“人人可成才、奋斗能出彩”的良好生态。

政治地位的提升,让产业工人更有话语权。中车戚墅堰所推动产业工人担任工会兼职副主席等职务,1人兼任常州市总工会兼职常委,1人当选市青联副主席。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荣誉不断涌现,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成为共识。

辐射带动

让国企担当温暖更多角落

“不仅自己改得好,还帮我们破了题!”江西铜业的负责人对中车戚墅堰所的“结对共建”赞不绝口。在共建现场,刘云清工作室团队解决了困扰对方20余年的设备难题,不仅打开了矿山装备、技能培训的合作空间,更让“戚所技术”成为金字招牌。

作为央企,中车戚墅堰所主动扛起带动责任,与7家供应链民企开展产改结对,帮助民企提升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与10余家企业开展工作室共建,将服务从产品售后延伸至技术改造、协同攻关,成为客户信赖的“技术伙伴”。

为了让产改经验惠及面更大,中车戚墅堰所建成江苏省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投入30余万元完善设施,承接云南、广东等省市培训班12期,培训1000余人次。其“戚所经验”通过23场讲座,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3200余名工会工作者,让改革成果从“企业实践”升华为“社会财富”。

七年产改路,一曲奋进歌。如今的中车戚墅堰所,已实现职工创新成果丰硕、工匠梯队壮大、企业效益提升的多重突破。从车间里的小改小革到市场上的技术突破,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到社会价值的彰显,中车戚墅堰所以实干诠释了“产改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必答题”,为国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耿桦 黄玉明 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