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小帆
短短3年时间,先后出台两项全国首创的重大改革举措——镇江以丹阳为试点,在全国基本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人大对国有和集体资产监督的视角延伸至最基层的乡镇、村组,力促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最大综合效益。镇江的改革之举,不仅为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提供了样本和示范,更展现出“一插到底”、不留“空白”的锐气和韧劲。
改革不“留白”,离不开政策法规框架下敢闯敢试的创新魄力。任何改革举措,都是对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完善,无法在现有政策法规中找到具体而明确的操作方法,这就需要决策者深悟立法初衷、吃透政策要义,进而在准确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创造性“补白”。镇江的探索,其法理依据正是中央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的明确要求,其具体举措也正是对相关精神的深化和落实,更有望为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基层实践基础。
改革不“留白”,还要在全面把握地方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问题所在处,便是改革“空白”点。丹阳地处苏南,是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其农村集体资产面广量大,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在这一领域加强监督管理,相较于其他地区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也是当地发展大局中的一个显性问题。镇江以丹阳为试点的“补白”之举,正是在吃透市情的基础上发现了问题所在,将改革的功夫用在了刀刃上。
改革不“留白”,更有赖于在落实过程中谋求最大成效的系统思维。某项改革的意义,不局限在本领域,更在于在实践中与其他改革举措形成合力,最大程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量、细化落实方能在更深层次上发挥改革的“补白”效应。丹阳在出台村组集体资产“报告制度”的同时,“配套”发布5个典型案例作为“实操指南”,精细化引导基层人大在“管好”农村集体资产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群众生活等,进一步“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彰显了改革“一盘棋”思维,增强了改革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