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彦 实习生 张馨悦
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铺着彩色地垫的地板上。妍妍(化名)正聚精会神地用筷子夹起一颗粉色的塑料球,小心翼翼地放进塑料杯里。在她的身边,儿童康复治疗师朱小华轻声鼓励:“很好,再来一次,手腕放松一点。”
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小小笔迹探险家”书写夏令营里的一幕,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年龄5岁到15岁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书写困难”。
与大家印象里的写字班不一样,书写夏令营不上“大课”,而是由治疗师一对一指导。训练从游戏开始,一张纸上画着3只鞋子,孩子们要把鞋带交叉着一一穿好;一张纸上画有不同的形状,要把它们一一涂满……“游戏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儿童康复主管技师秦月意解释道。
朱小华告诉记者,“书写困难”的孩子,有的握笔姿势怪异,有的写字字体大小不一,重叠、串行,这些表面上的“书写问题”,有时并不缘于单纯的不认真或没练够,而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视觉空间认知障碍、手部肌肉力量不足等多种“隐形障碍”相关。若仅通过传统书法班的机械临摹训练,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甚至可能因反复受挫孩子会产生对书写的抵触情绪。
“早期的手指动作、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身体稳定性,都是影响孩子日后书写能力的重要基础。”儿童保健科主管技师杨梓提醒,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应给予他们更多自主尝试的机会,而不是过度代劳。比如,让孩子在适龄时学习自主使用筷子吃饭取代家长“追喂”,儿童康复治疗师也会为孩子们开展个性化的“作业治疗”。
“引起学习困难、书写障碍的原因非常多。”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陈筱青告诉记者,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他们发现很多家长很心急,希望孩子干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过度施压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如果出现学习障碍,不要随意责骂,建议与儿童保健专业团队沟通咨询,评估分析孩子出现偏离的原因,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