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要求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地、钱”等要素双向流动,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站在城市发展“增存转向”和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一定范围内培育兼具现代城市功能与乡村田园风情的城乡融合“新空间”,引导城市和乡村的各类要素在此交汇、集聚,可以作为当前破局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探索,以期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发展的“江苏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从培育新空间破局
从国际城镇化发展与城乡空间演变规律来看,当城镇化进入中后期,诸如德国、瑞士、日本和荷兰等国际先发地区普遍采取了“逆城镇化”和“去中心化”等分散发展的策略,引导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逐步向外辐射,形成了不同功能的城乡融合“第三空间”,可以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新的载体。这些空间主要位于城市周边地区,以及县域范围内的小城镇和传统乡村地区,范围一般在10—100平方公里之间,空间形态上介于城市的高密度与乡村的田园形态之间,融合了城市生活的高水平和乡村生活的高品质,既能服务于城市功能分工,又能充分发挥乡村田园的功能价值。
这些空间有的依托历史悠久的小城镇,建设新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新型工业化主阵地,如德国蒙绍市在郊区成功创建HIMO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年轻人创建自己的公司入驻中心,建成德国新兴科技型、就业型小城镇;有的依托优越的自然风景培育多元业态,形成与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如距苏黎世半小时车程的普费菲孔针对现代金融要求,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建成了金融小镇,管理的境内外资产高达1000亿欧元;有的通过艺术功能导入乡村片区,带动人才进入片区休闲、旅行或定居,逐渐摸索出了借由艺术作为媒介实现区域复兴的可行路径,如日本濑户内海地区通过艺术改造实践、“家”改造计划和举办三年一届的艺术季活动等,使得该地区从人口流失地变成了在2025年艺术季期间日均接待游客量约5000人次的“艺术之海”;还有的通过农业空间创新发展打造“农业硅谷”,建设高端职业化农业、高技术型农业、高端休闲型农业等“第三空间”,如荷兰瓦赫宁根小镇通过打造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的立体“植物工厂”等,成为荷兰农业版“硅谷”——食品谷(Food valley)的核心区域。
江苏培育城乡融合新空间的历史必然
从国家空间选择的脉络来看,经历了从城市空间到乡村空间、再到城乡融合新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通过各种“政策区”推动城市建设,新城新区的开发也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是这一时期的建设重点;新世纪以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等实施,“乡村空间”的投入和建设逐步增大,逐步成为了国家空间建设的重点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并且在全国选择了11个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大多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表明国家空间选择开始关注“城乡融合新空间”。
从国家的最新政策来看,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谋划新空间承载新质生产力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除了要统筹新型城镇化的城市存量更新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乡村建设以外,还要进一步统筹新型工业化,这就需要寻找新的空间以承载新型工业化,通过新的空间来承接新质生产力、休闲旅游、艺术展览等功能的外溢,承接人才、资金、技术等城乡要素有序集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破局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从江苏的发展基础和阶段来看,江苏已充分具备培育城乡融合“第三空间”的条件。江苏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地区,城镇化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期,都市圈建设不断成熟,都市区连绵发展,现代化城市体系较为完善,50万人以上的城市密度居于全国首位,近半数小城镇具备良好的中心城区近郊区位或交通区位。近年来,江苏各地也已经开始了一些“第三空间”培育实践,各类新质生产力集聚区、科技型创新空间、历史文化片区、艺术片区、数字社区、高端休闲空间等丰富形态不断涌现,如类型多样的特色小城镇、苏州阳澄湖规划建设的世界级艺术湖区、南京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昆山陆家镇未来农业示范园等。
江苏城乡融合新空间的培育策略
贯彻落实国家要求,主动适应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形势,综合考虑既有建设基础和区域发展战略,江苏应积极在大都市周边借力卫星城镇,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导入产业、人才、资金要素,培育出承载各类生产要素重新聚集的“第三空间”,创造出更多城乡融合发展新场景、新形态、新业态。“第三空间”的培育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促进空间的整合和集约化利用,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助于服务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需要,凝聚发展共识,培育新增长点,是细化落实江苏挑大梁“四个着力点” 的工作举措。
一是借力小城镇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区。小城镇兼具城市的产业基础潜力与乡村的空间资源优势,是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天然载体。江苏拥有数量众多、基础扎实的小城镇,如苏南地区依托“苏南模式”发展起来的工业强镇、苏中苏北地区具有特色农业或生态资源的小镇,这些小城镇若能精准定位、盘活资源,可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可在靠近大城市科创资源富集的卫星镇打造科技型产业集群,吸引人工智能、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初创企业入驻,承接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依托大都市区周边自然山水资源的小城镇,可重点发展绿色能源、环保技术、生态康养等产业,吸引环保设备制造、低碳建造等企业聚集。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各类特色镇可在休闲旅游经济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谋划新产业、新业态的集聚,例如金融、设计、艺术创意等,通过“文化内核+产业延伸”形成多元支撑。
二是在自然山水资源富集区培育多元业态。江苏拥有太湖、洪泽湖等湖泊湿地,以及宁镇山脉、宜溧山地等山水资源,需要进一步将自然山水优势转化为新经济动能,通过总部经济、绿色金融、科创研发等多元业态,让“风景”成为“生产力”。在交通便捷的山水区域如环太湖地区、苏南丘陵岗地等地区,建设低密度、高品质的总部基地,吸引环境敏感型企业(如设计公司、科技研发总部、文化创意机构)入驻。参考瑞士金融小镇的发展逻辑,在生态优势突出且靠近城市金融圈的区域,如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范围内的郊野地区,打造绿色金融特色小镇(园区),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利用山水区域的宁静环境与自然教育资源,培育环境科学、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集群,让“好风景”成为“创新力”的催化剂。
三是通过艺术导入乡村片区实现乡村功能多元转型。艺术作为打破城乡文化边界、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的重要媒介,能为传统乡村注入现代活力,推动乡村地区向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社区交往等多元功能转型。江苏拥有环阳澄湖、里下河湿地等兼具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的乡村片区,可借鉴日本“艺术介入乡村片区”的模式,以艺术为纽带重构乡村空间价值。培育或改造各类艺术展馆、博物馆、田园客厅等空间,吸引艺术家、设计师、文创团队驻留,催生工作室经济、艺术衍生品开发、高端民宿等业态,吸引各类要素在片区内聚集。例如,针对南京高淳慢城、泰州兴化垛田等拥有独特农耕文化的片区,可将传统节庆、手工艺转化为艺术项目,通过各类艺术空间营造“爆点”,形成更大影响力。
四是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打造江苏“农业硅谷”。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打造“农业硅谷”,需以农耕文明为根,以科技创新为翼,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赋能、全链增值、文化赋能”的高端形态跃升。借鉴荷兰农业科研产业的集聚模式,打造农业高新区、未来农业科技硅谷等新型农业发展空间,形成农业科创网络。加快引导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型农业企业落地“第三空间”,吸引中心城区的人才、资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种源创新、精准数字农业、未来农业等领域研究。推动已有的各类农业园区延伸全产业链,服务乡村农产品深加工,服务农业科技研发,将种苗、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进行提升,把二三产业融合贯通到全产业链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的延伸。
五是探索先行示范创建,优先第三空间制度供给。第三空间的培育需要发挥省级统筹作用,省级层面先行试点示范,分类划定试点类型,由地方自主培育进行申报。对于试点主体可参考园区化管理经验,成立专门的管理平台进行开发运营,在行政管理权限上进一步赋能;在土地供给上,对于有条件发展第三空间的小城镇,提高土地专项指标配给水平,保障空间开发的合理用地需求;鼓励支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新增用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入市等政策创新;在空间规划政策上,突破城乡二元规划逻辑的局限,结合第三空间“低密度、多功能、田园化”的空间特征,深入研究第三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功能布局、开敞空间特征;在用途管制上,针对第三空间中科技研发、艺术创作、生态康养等多元业态融合需求,研究适应第三空间需求的“复合用地”政策。
胡剑双(作者系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乡院公司副总规划师、正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