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暑期研学游,咋变“研学优”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4版:江苏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 实习生 黄雨康

今年暑期,研学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待。而早在3个月前,文旅部批准的3项研学旅游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为这一市场套上“监管紧箍”。记者走访发现,市场正悄然孕育积极变化——一批注重实践、深耕教育的研学产品崭露头角,让“研学”逐渐跳出“旅游”的外壳。但与此同时,资质混乱、内容注水等沉疴未除,“伪研学”收割焦虑的现象仍在。在“向好趋势”与“现存乱象”的交织中,如何让研学真正扎根“育人土壤”,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命题。

新风:从“观光”到“实践”

这个暑假,苏州中学生李阳没跟着“打卡团”逛景点,而是走进苏州奥体中心,探秘智能场馆系统、了解草皮养护技术、体验VR在球场的应用,还下场踢了场“点球大战”。“比单纯逛景点有意思多了,真的学到东西了”,他的感受,道出新一代研学产品的喜人转变:从“看热闹”到“动手干”,教育属性正在回归。

研学区别于旅游的最大标志,就是“学”。文旅部批准发布的《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明确,研学游课程目标需聚焦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育科学精神及提升社会认知等,这正是“学”的核心所在。

这样的转变在江苏多地清晰可见:宜兴竹海景区,孩子们采摘草药、砍毛竹、扎筏泅渡,在自然中锻炼动手能力;常熟“滨河智谷”农业片区,他们种植盆栽、采摘果蔬,还体验了无人机障碍赛;盐城黄海湿地,“湿地小侦探”们触摸树皮解读“年轮密码”,在海滩挖蛤蜊感受“滩涂馈赠”……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课堂,让劳动价值跳出课本文字,成为可触摸的实践。

大院大所科技资源的融入,让研学内核更“硬”。依托制造业与科研院所优势,南京、苏州等地涌现出一批科技主题研学基地。在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学生们用自然语言指挥半人形机器人抓取、搬运物品,在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原理。“不是看演示,而是自己动手做”,项目式学习让前沿科技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的实践。

家长的理性也在倒逼行业升级。“现在家长更看重机构的教育资质、导师背景和科学评价体系。”南京某研学机构总监坦言,过去“名校打卡”“学霸聊天”的套路已行不通。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孙运宏认为,这种变化正呼应着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当研学开始强调真实问题解决、跨学科整合能力,才真正贴近素质教育的本质。

眼下,优质研学呈现出三大趋势:课程按年龄段分层设计,更显个性化;AR/VR、无人机等技术从展示工具变为实践手段,推动“观察”转向“参与”;部分地区尝试将研学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用数据构建可量化的成长记录。这些探索,正一步步让研学回到“以育人为本”的轨道。

乱象:研学成高价观光“幌子”

积极变化背后,研学市场“虚火”未消。一些商业机构打着“教育”旗号,把研学变成高价观光的“幌子”。

南京河西某教育机构推出399元“明孝陵密码”研学课,3小时行程里,所谓“历史思辨”不过是孩子们扮演帝王的简单互动;某旅行社5000元的“京探研学营”,宣称能“让孩子从厌学到主动学习”,却连“清北伴游学霸”的身份都无法保证;某知名旅游平台上的“金陵少年营”,将“走进南理工”列为亮点,实际3小时的“访学”仅是参观博物馆、拼坦克模型的打卡之旅……这些场景揭开“伪研学”的真相:用“教育”的壳装“旅游”的瓤,收割家长焦虑。

苏州市民王芙芷对研学游体验很失望:“孩子去复旦大学研学,就绕着教学楼转了一圈,说没学到什么。”更令人忧心的是,让10岁孩子听“优秀学长谈经验”如同“纸上谈兵”,教育意义早已稀释。资质混乱更让家长揪心。记者发现,许多带团者要么是普通导游,要么是教培老师,背后甚至藏着“层层转包”——广东某旅行社把南京业务分包给本地小公司,合同与平台签,责任却模糊不清。“很多教培机构根本没资质,全靠旅行社代劳。”南京某研学门店经理高金芳直言,这种“谁都能做研学”的混乱,让安全与质量成了空谈。

而同质化的“割韭菜”套路更显行业浮躁。社交平台上,“南航造飞机”“南理工机甲大师”“在长安造汽车”等产品被数十家机构复制粘贴,名称与内容如出一辙。“不过是利用家长的追风心理。”一位业内人士点破,当研学沦为“别人去了我也得去”的焦虑消费,其育人初心早已被抛诸脑后。

破局:以“向好之势”纠“现存之偏”

研学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本质上是一场围绕“育人初心”的博弈:一面体现了教育本质的自发回归,另一面则源于资本对焦虑的收割。要让前者主导市场,需以“向好之势”纠“现存之偏”,通过系统性治理推动行业走向规范。

乱象的根源,藏在需求与供给的错位里。家长从单纯“拼分数”转向“拼素养”,研学成了新的竞争力砝码。很多家长明知产品“用处不大”,仍愿意为“心安”买单。而资本的蜂拥而入更让市场失序——头部教培机构、旅行社、主播纷纷下场,用“旅游逻辑”做教育,用“打卡噱头”替代课程设计,最终让研学沦为“花钱买安慰”。

要终结这种错位,需多部门攥紧治理“拳头”。教育部门可参考优质产品的设计经验,参与课程审核,让研学与校内教育衔接更紧密;文旅部门强化资质审核,将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挡在门外;市场监管部门严查“3小时提升思辨力”这类虚假宣传,净化营销环境;人社部门规范研学导师资质,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正如孙运宏所说:“不能让教育部门管内容、文旅部门管资质,最后造成‘各管一段’的真空。”

各地已在规范青少年研学实践项目上持续发力。新修订的《浙江省旅游条例》提出,不得以研学、户外运动等为名变相开展包价旅游业务。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近日发布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十条措施,包括承办机构不得将研学项目转包分包,严禁研学高端化、奢侈化;今年6月,南京市教育局将35家单位纳入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资源库。资源库内单位将主动对接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各区教育局主动向学校推介资源库单位及其研学课程。

行业自律与家长理性同样关键。行业协会可推动优质机构分享经验,制定课程设计、导师培养的行业标准;家长则需跳出“焦虑循环”,明白研学不是“弯道超车”的工具,而是拓展视野、激发兴趣的途径。

孙运宏建议,暑期研学游项目,应根据各地自然、文化等资源禀赋,创新知识供给、知识表达模式,形成与常规旅游产品错位的服务模式。“研学游这一巨型市场,绝非单一部门能托举。除文旅部门外,更需多职能部门主动亮剑、协同发力,以合力加速推动行业规范从蓝图走向实景,同时还需强化课程体系的教育内核锻造、研学导师的职业化培育与安全保障机制的刚性落地,引导家长跳出焦虑陷阱,让研学真正回归育人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