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在这儿吃饭像回家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12版:南京观察·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董 翔

刘金龙是从朋友口中知道,自家饭馆“都市里的乡村”入选了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厅”。

由于事先不知情,榜单发布那天,他并未去现场领奖。中午11点40分,店里正忙,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老刘你火了,还知道啊?”几天后,奖牌才寄到了店里。刘金龙至今不知道,评选团队哪天来的,点了哪些菜。

他的店开在闹中取静的青云巷口。28年前,他以一年2万元的租金盘下这间门面,摆了10张桌子,自此再没挪过窝、扩大过规模。紫峰大厦在他眼皮子底下一点点站起来,城市变迁急速发生在门外。如今他成了扎根湖南路地区最久的老板之一。

这个来自山东的男人自称“什么都干过”,开饭店前的最后一门生意,是卖进口的纳米级空气净化材料。彼时,空调在国内还尚未普及,他在几年里亏了数百万元。做生意的十几年里,他吃遍南京大小餐馆,最后一次创业,他决定自己做好吃的淮扬土菜,给餐馆取名“都市里的乡村”。“希望大家能在我这儿,用味蕾建立起城市和乡村的连接。”

他从大酒店里挖来掌勺的阮师傅,并定下自家菜品的主基调,“麻辣川味打底,鲜甜淮扬口唱主角”。但事与愿违,开店的前3年,他依然连着亏。慌不择路之下,他推出100元8个菜的“自杀式”优惠,一盘土豆丝只卖1元,直接气跑了两位员工。

转折发生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小店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单日进账五六千元。他至今解释不清原因,但好在小店从那时起走上正轨。

为了做出正宗土味,刘金龙把食材关放在第一位。鸡头米采购自苏州,如今市场价一斤148元。甲鱼从湖南汉寿发货,每次只买三四只。就连最不起眼的蔬菜,也由他亲去科巷,专找农民自己摆摊卖的自留地菜,“价格是比批发市场贵了点,但贵在新鲜,有泥土味。”

对原材料的执着,让饭馆的菜价近年来水涨船高。一页纸的菜单上,牛蛙烧鸭舌、黄豆烧麻鸭、烧软兜等招牌菜,动辄一两百元,但食客们仍络绎不绝。他尝试赋予菜品更多内涵。入口麻麻的藤椒牛肉,被取名“初恋的感觉”,年轻男女一进门点名要吃;龙虾烧凤爪别名“龙凤呈祥”,是家庭聚会的高频选择;刘金龙发现咖啡的解腻效果一流,于是和肥肠拼成一道菜,来了个中西混搭。

他几乎不找推广运营,却在小红书平台上积攒了一批“自来水”的好评——“盲点不踩雷”“在这吃饭有种回家的感觉”……他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研究菜上,小店虽几经装修,但仍简单朴素,50年以上的缝纫机、收音机、钟表、圆桌放在转角处,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简单、干净,才是都市里的乡村。”厨房就夹在收银台和包间之间,食客进门,低头就能一眼望到头。最“贵”的装修,是一幅幅字画。经常光顾的老饕里,有不少书法家、画家,吃饭时特地带来作品,被刘金龙视若珍宝,装裱完挂在墙上。

这是刘金龙的最后一次创业。30多岁的儿子辞职后,也被他薅过来,先从打下手做起。“我希望把它做成百年老店。”刘金龙说。